姜維憂心道:
“只怕江南士族因此得勢,尾大不掉。”
李翊遠望天際,悠然道:
“治國如弈棋,有時須舍子取勢。”
“用陸伯言一人,可安江南百族,何樂不為?”
要想撫定江南,是不可能不用江南大族的。
因為他們手上掌握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以及知識分子。
所以李翊對待世家的態度,永遠都是壓制并合理利用。
所謂:以斗爭求合作,則合作存。
以妥協求合作,則合作亡。
李翊對世家的態度即是如此——
在斗爭中達成合作。
而不是單純地消滅對方。
社會的運轉,是注定需要有人掌握生產資料的。
而掌握他的人,便是大族。
而如果他能代代掌握,便是世家。
次日清晨,
吳宮大殿之上,冠蓋云集。
以李翊為首,陳登為輔。
伐吳諸將分列左右。
江南各地官員與前朝吳國舊臣皆按品秩肅立。
殿中鴉雀無聲,唯有宮燈燭火噼啪作響。
這次吳宮大會,是李翊南巡結束的會議總結。
李翊環視眾人,緩緩開口:
“江南既定,皆賴諸位同心協力。”
“今日大會,既為總結南巡,亦為明確日后方略。”
于是,開始逐一評議江南政務。
賞功罰過,條分縷析。
諸將官員皆屏息凝神,雖覺枯燥,卻不敢有絲毫懈怠。
在經過漫長的會議總結講話之后。
李翊話鋒一轉:
“江南之事已畢,然有一事,關乎國本,須當眾言明。”
眾人精神一振,皆抬眼望去。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肅容道:
“昔日本相創立內閣時,便立下規矩:”
“首相任期,以兩任為限。”
“如今老夫任期已滿,當退位讓賢了。”
此言一出,滿殿嘩然。
還未等眾人反應過來,李翊又拋出一句石破天驚之語:
“經內閣商議,陛下欽定。”
“下一任首相人選已定——”
他目光掃過全場,最終落在陳登身上。
“將由陳元龍將軍接任!”
殿內頓時炸開鍋來。
張郃、徐晃、張遼等河北系將領面色大變,紛紛出列:
“相爺三思!”張郃急道,“國家正值多事之秋,豈可無相爺坐鎮?”
徐晃更是跪地陳情:
“相爺若退,如大廈折柱,恐非國家之福啊!”
張遼亦道:
“還請相爺以江山社稷為重,收回成命!”
河北將領無不惶恐,因為李翊一旦退了。
河北軍將會失去一座巨大的靠山。
為何漢軍之中,河北軍號稱第一陸軍?
那還不是因為他們背靠首相,得到的資源傾斜最多。
出了事,有首相頂著。
他們當然可以橫行無忌。
可李翊一旦退了,河北軍只怕日后再也不能在漢軍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了。
其他軍系將官,如臧霸、霍峻等人見狀,也只得象征性地勸諫:
“茲事體大,請相爺三思。”
而淮南系將領與吳國舊臣則默不作聲,都怕惹事,對此持觀望態度。
姜維與李治面面相覷,皆露驚疑之色——
此事來得太過突然,他們全然不知情。
李翊抬手止住喧嘩,平靜道:
“……此事非一時興起。”
“南巡之前,老夫已與陛下詳議,陛下亦已準奏。”
他轉向陳登,“元龍,昨日之言,你可記住了?”
陳登面色凝重,起身長揖:
“……首相之位,責任重大。”
“登才疏學淺,恐負相爺與陛下厚望。”
李翊走下主位,親手扶起陳登:
“老夫與陛下皆信元龍之能。”
“日后若有疑難,老夫必全力相助,陛下亦會鼎力支持。”
說罷環視眾人:
“此事于諸位沖擊甚大,暫且休息片刻,好生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