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它地理單元相對獨立和封閉,向北有吳地作為緩沖。
直接威脅中央的可能性非常小。
聽完李翊的分析,姜維忍不住感慨說:
“陛下圣明!相爺高明!”
“這一路走來,見著太多貧苦百姓。”
“如今戰事結束,希望江南民眾能夠走出困苦罷。”
此時忽有侍從來報:
“相爺,越王去而復返,求見相爺。”
李翊似早有預料,道一聲:“請。”
劉理入內,躬身道:
“甥兒愚鈍,還請姨父明示:”
“父皇將甥兒封在會稽,可是要甥兒監視二哥?”
李翊凝視劉理,上下打量他許久,方才緩緩說道:
“陛下是要你們輔佐兄長,共鎮江南。”
“吳越之地,唇齒相依。”
“若你兄弟同心,可保江南太平。”
“若同室操戈,手足相殘。”
“則生靈涂炭,百姓流離。”
燭火搖曳,映照二人面容。
“……理兒。”
李翊語氣放為輕緩。
因為他方想起,劉理也是自己的內甥。
自己也不能太厚此薄彼。
于是用相對柔和的語氣補充說道:
“江南新定,你與永兒當同心協力,共保此地長治久安。”
“兄弟鬩墻,最為不智。”
意思雖然與前面相同。
但前者自己是一個國家首相的身份叮囑。
現在則更像是一個長輩,叮囑自己的晚輩。
劉理躬身道:
“姨父教誨,甥兒謹記。”
“定當與二哥和睦相處,不負父皇與姨父厚望。”
李翊頷首,話鋒一轉:
“江南初平,百廢待興。”
“昔孫氏執政,過度倚重世家豪族。”
“以致土地兼并成風,官官相護。”
“如今推行新政,尤需謹慎。”
……甥兒明白。”
“國家但有政令,必當率先奉行。”
“那么,你如何看待科舉之制?”
李翊目光如炬。
劉理沉吟片刻,從容應答:
“科舉取士,廣開才路,可破世家壟斷仕途之弊。”
“于國于民,實為良策。”
“甥兒定當全力支持。”
李翊露出欣慰之色:
“……你能如此想,甚好。”
隨即傾身向前,低聲道:
“越地雖不及吳郡富庶,然瀕海多山,別有優勢。”
“當重視手工業與造船業,開發海鹽之利。”
“假以時日,未必不如吳地。”
劉理眼中閃過明悟之光:
“謝姨父指點!甥兒定當著力發展造船與海鹽。”
“不負父皇封越王之厚意。”
正說話間,侍從引一人入內。
但見來者年約五旬,面容清癯,正是前吳國丞相顧雍。
也是江南大族之一。
今日他也被李翊約見了。
“罪臣顧雍,拜見相爺、拜見……越王。”
顧雍剛剛被告知里面那位王爺以及是越王了。
也就是說他未來會長留江南。
面對這位新來的藩王,顧雍躬身施禮,姿態謙卑。
李翊親手扶起:
“元嘆先生不必多禮。”
“陛下知你賢能,特命本相前來探望。”
顧雍感激道:
“蒙相爺不棄,雍感激涕零。”
李翊正色道:
“國家欲啟用賢才,擬任你為揚州刺史,總理江南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