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之事?如何自盡?”
“就在半個時辰前,獄卒送飯時發現已經氣絕。“
“用衣帶自縊于梁上。”
姜維恨聲道,“此獠必是畏罪,欲以一死保全家人富貴!”
他認定這廝是怕追查,禍及家人。
想來個死無對證,以保證妻兒后半生衣食無憂。
龐統沉吟片刻,搖頭道:
“……恐不盡然。”
“周璩貪墨巨萬,豈不知一死難抵其罪?”
“或許是背后之人恐其招供,以家人性命相脅,逼其自盡。”
姜維擊案怒道:
“可恨!可怒也!”
“貪墨軍餉時何等猖狂,事發后竟想一死了之!”
“那些被克扣糧餉的將士饑寒交迫時,何曾有人憐他們妻兒老小?”
正當二人議論間,門外侍從通報:
“欽差追贓使鄧芝大人到!”
俄頃,
只見鄧芝風塵仆仆而入,不及寒暄即問:
“方才入城聞周璩死訊,果真?”
龐統嘆道:
“……正是。”
“我等疏忽,竟讓要犯在獄中自盡。”
鄧芝冷笑道:
“此非疏忽,實乃必然。”
“離京前李相爺早有預料:貪官必以死抵賴,保全親族。”
忽正色道,“二位可知周璩家小何在?”
姜維不假思索答:
“其妻兒老小皆在彭城宅中,已派人監視。”
鄧芝頷首:
“請將軍即刻將其全家并三代內親族盡數擒拿。”
“明日午時,集市口盡行誅戮!”
此言如驚雷炸響。
姜維愕然道:
“鄧使君!禍不及妻兒,何況親族?”
“此非仁政所為!”
劉備自建國以來,就秉施仁政。
天下人皆感恩其德。
不過這也助長了漢朝的官員徇私枉法的風氣。
因為知道自己犯了事,劉備不會重罰,那他更加有膽子去做了。
眾所周知,
歷史上的蜀漢,是從來不殺叛將家屬的。
比如黃權、麋芳、潘濬,這些人即便背叛了。
他們的家屬蜀漢都是沒有加害的。
這當然是值得稱贊劉備品德的一點,也是老劉厚道的體現。
但這確實也造成了很多蜀漢將領,叛逃沒有心理負擔。
你再對比一下隔壁曹魏。
人諸葛亮幾萬人打到陳倉來,郝昭就幾千人都寧死不降。
諸葛亮還兩次派人去勸降,郝昭都不肯投降。
郝昭原話說的是:
“魏家科法,卿所練也;我之為人,卿所知也。”
“我受國恩多而門戶重,卿無可言者,但有必死耳。”
“卿還謝諸葛,便可攻也。”
郝昭這話說得很明白了,他直接說出了自己不可能投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即——
魏國是有法律的,而我是有家人的。
魏國施行的是“質任”制度。
質任制度規定,常年領兵在外的將領,他的家屬要留在內地作為人質。
如果是作為鎮守邊關的將領,那這個人質還必須是他的兒子。
這就時刻提醒著那些在前線作戰的將軍們,
如果你想叛變,想投降,你先想想自己的家人。
而蜀漢其實也是采取的質任制度。
只不過一般將領叛變了,劉備從來不殺他們家屬而已。
這也跟蜀漢的國情有關,
劉備是想著,國家本來人才就少,我以誠心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