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夏末秋初,
漢中一帶山色蒼翠,云霧繚繞。
司馬懿立于軍帳之前,身著黑色丞相袍服。
手持羽扇,目光如炬。
自劉備三興漢室后,天下格局驟變。
這已經是他第四次出師北伐了。
此前三次,全都徒勞無功。
盡管司馬懿已經付出了全力,可依然沒能得到關中半片土地。
司馬懿的戰略跟歷史上諸葛亮的戰略很像,就是死磕關中。
因為只有拿下關中,以益州為首的根據地才能有一個很好的策應。
但司馬懿能想到,漢朝高層又如何想不到?
朝廷委任了諸葛亮總督雍涼兵馬。
雖然自李翊軍改后,各軍區的兵馬都督手中軍權受到了很大的節制。
但由于雍涼地區戰爭頻繁,考慮它情況特殊。
所以朝廷特批諸葛亮,許其以便宜行事之權。
包括但不限于,允許諸葛亮設西域都護府,開辟絲綢之路。
允許其在關中搞屯田,實現自給自足。
這一點其實很重要。
因為削弱地方軍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軍政分離。
譬如江南都督,他看似能夠節制揚州、交州、荊州的兵權。
但由于沒有掌握最重要的財政大權,他是能很真正意義上掌握地方軍隊的。
這也是州牧跟刺史的最大區別。
“報——”
探馬飛馳而至,“丞相,各處隘口已備足干柴草料,細糧充足,可供一月之用。”
司馬懿微微頷首,對身旁的鄧艾說道:
“秋雨將至,糧道易阻,此番北伐,務必速戰速決。”
司馬懿再次領兵犯境的消息很快傳回西都長安。
長安城內,雍涼大都督諸葛亮正于府中批閱文書。
忽有急報至,言司馬懿已發兵北上。
諸葛亮輕搖羽扇,神色凝重:
“司馬懿此番來得倒是急切啊。”
費祎躬身諫言:
“大都督,秋收在即,若此時發兵,恐誤農時。”
“百姓將受饑饉之苦。”
“文偉所言極是,”
諸葛亮沉吟片刻,“然司馬懿來勢洶洶,若不迎戰,關中危矣。”
階下一人出列,原是東吳降將陸遜,現為諸葛亮帳下參軍:
“大都督前歲重開絲綢之路,設西域都護府。”
“今何不令西域諸國出兵相助?”
“彼等新附,不敢不從。”
諸葛亮眼中閃過光彩:
“說得好,伯言此計大妙!”
即派遣使者,邀請西域諸國出兵來援。
西域諸國雖不愿參與中國內戰,但由于他們才剛剛宣誓臣服于漢朝。
如今面對諸葛亮的“盛情邀請”,他們不敢不從。
不過旬日,西域三十六國各遣兵來援。
雖單國兵少,合之卻有萬余之眾。
諸葛亮又點關中精兵一萬,共計二萬余人。
星夜馳往陳倉古道。
陳倉道上,
秋風乍起,旌旗獵獵。
司馬懿大軍先至,見城上守將郝昭早已嚴陣以待。
面對上次北伐,自己始終沒能突破的陳倉。
司馬懿再次令軍士喊話勸降,郝昭立于城頭,厲聲回應:“
“吾受漢恩,鎮守此城,唯有死戰,豈有降理!”
“爾上次被吾阻于陳倉之前,不能進寸半土。”
“如今怎么又敢來犯?”
司馬懿大怒,即刻下令攻城。
魏軍推沖車、架云梯,如潮水般涌向城墻。
郝昭與副將王雙指揮若定。
城上火箭如雨,滾木礌石紛紛落下。
魏軍死傷慘重,第一日攻勢無功而返。
夜幕降臨,
司馬懿召張嶷、王平及鄧艾等將議事。
“丞相,”
張嶷建言,“何不掘地道入城?”
司馬懿頷首:
“此計或可試。”
然而,漢軍對地道戰再熟悉不過。
早年間,李翊跟隨劉備打天下時,用得最多的就是地道戰。
郝昭早有預料,在城內挖深壕,以瓦甕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