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祎憂心忡忡:
“然關中糧運艱難,恐難持久……”
諸葛亮淡然道:
“故需雙管齊下。”
“一面固守,一面上書朝廷。”
遂喚文書官:
“修表奏請陛下:”
“就說關中戰事膠著,需增撥糧餉。”
“請調存糧三十萬石,另撥銀五千萬錢以為軍資。”
諸將仍疑慮重重。
姜維道:
“縱得糧餉,轉運亦需時日。”
“期間若魏軍來襲……”
諸葛亮成竹在胸:
“司馬懿新敗,不敢輕出。”
“且……”
他微微一笑,“我已有計策。”
三日后,
漢軍前推三十里,沿河筑起連綿營寨。諸葛亮親臨前線,指揮若定:
“此處立望樓,須高五丈,可觀魏軍動靜。”
“此處挖暗壕,內設鐵蒺藜。”
“此處設浮橋,看似渡河之用,實為疑兵。”
司馬懿在河北望見,驚疑不定:
“諸葛亮竟不懼糧草供應不及乎?”
遂急召諸將:
“齊軍推進,必有詭計。”
“各營加倍警戒,尤其夜間,防其劫營。”
然而漢軍只是固守,日間操練。
夜間鼓噪,卻不出戰。
司馬懿愈發疑惑,不敢妄動。
……
洛陽皇宮,長樂殿內燭火搖曳。
年過六旬的劉備斜倚在龍榻上,面龐消瘦,眼窩深陷。
唯有一雙眸子仍不時閃過昔日的銳光。
他手中捧著諸葛亮自關中發來的奏疏,眉頭緊鎖。
上面寫著:
“臣亮誠惶誠恐,謹奏圣主陛下:”
“臣受命總督雍涼,仗天威而討逆虜。”
“三軍效命,將士同心。”
“去歲出師以來,屢破魏軍于渭水。”
“魏帥司馬懿畏我兵鋒,深壁固壘,不敢復戰。”
“今西賊膽裂,龜縮營壘。”
“隴右關中已復大半,此皆陛下洪福所至,漢室復興之兆也。”
“然臣觀司馬懿老謀深算,雖屢敗而元氣未衰。”
“近聞其廣征民夫于渭濱,掘壕三重,筑壘九重。”
“更以鹿角連營三十里,顯有長期相持之意。”
“魏國雖地瘠民貧,然據天府之地,倉廩尚存積粟。”
“臣恐遷延日久,或成膠著之局。”
“臣嘗考關中地形,自秦漢以來戰禍頻仍。”
“水利失修,沃野化為瘠土。”
“雖效趙充國屯田之法,引渭水溉荒原,然麥苗方秀,未逮秋收。”
“較之益州天府之土,一年多熟之豐,實難企及。”
“今軍中存糧僅支三月,鎧仗損敝待更,箭矢十失二三。”
“伏惟陛下明鑒:以大漢之國力,遠勝僭魏偽朝。”
“然遠征轉餉,千里饋糧,士有饑色,馬無秣粟。”
“昔高祖定關中,蕭何鎮撫饋餉不絕。”
“光武興漢室,寇恂轉運帷幄有功。”
“今臣不敢自比先賢,唯效愚忠。”
“懇請陛下敕府庫撥糧三十萬石,解送軍前。”
“另請發帑藏五千萬錢,以供繕甲礪兵、撫恤傷亡之需。”
“臣已令將士輪番屯墾,渭濱新田千頃禾苗漸長。”
“待至來年麥熟,軍糧可自給其半。”
“更組織隴西羌胡互市,以鹽鐵易牛羊,稍補軍用。”
“惟長遠之計,仍賴朝廷源源接濟。”
“今西北風云變幻,正當持重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