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魏大勛向電子研究所領導請了幾天假,專程前往粵省寶縣經濟特區。
他此行的目的,是應一家名為“華芯”的半導體企業邀請前去考察。
三十八歲的魏大勛是國內某高級電子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在業內享有盛譽。
作為行業精英,他不僅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更在多個重點項目中展現出卓越的研發能力。
近年來,“下海創業”蔚然成風,不少科研人才紛紛轉投民營企業,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優厚的薪資待遇。
魏大勛雖然事業有成,但正值壯年的他,內心始終涌動著對事業新高度的渴望。
研究所按部就班的工作節奏,漸漸讓他感到些許不甘。
然而,這家向他拋出橄欖枝的“華芯”公司,對魏大勛來說卻是個陌生的名字。
這讓他既充滿期待,又帶著幾分謹慎。
經過多方了解,魏大勛驚訝地發現這家名為“華芯“的企業竟擁有令人咋舌的技術實力——他們正在籌建國內首條十二英寸的dram芯片生產線。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條生產線并非落后淘汰的舊設備,而是對標國際巨頭三星電子的最新一代制程技術。
作為業內資深人士,魏大勛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新興企業,怎么可能具備如此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技術儲備?
要知道,兩年前國內為了落實“九五計劃”,其中半導體生產工藝達到0.5微米的目標,滬海這才批準了“九0九工程”。
包括建設晶圓廠和建立設計公司兩大任務。
其中滬海市政府出資40億元,成立華宏微電子。
倭國nec出資2億美元,雙方成立華虹宏nec,合計投資12億美元,在浦東建設8英寸晶圓廠。
由nec提供0.35微米技術,而這條生產線已經是眼下比較主流的64mdram內存芯片生產線了。
電子芯片行業可不是一般的行業,要不斷地高投入,實現盈利可能都是猴年馬月了。
作為國家重點項目的滬海“華宏半導體”,憑借高效的決策執行體系,其與nec合資的“華宏nec“項目即便進展順利,預計也要到新世紀初期才能實現盈利。
在此期間,企業必須保持每年數億元以上的研發投入,這對任何企業都是嚴峻的資金考驗。
在這之前,夏國第一條八英寸dram生產線在津港。
為了得到這條當時主流的生產線,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1996年,美利堅摩托羅拉公司提出,準備在津港投資122億元人民幣,建設一座當時夏國最先進的8英寸晶圓廠(mos-17)。
憑借這個條件,摩托羅拉成為2新千年前,唯一獲得夏國政府特許,獨資設立手機廠的企業,而且是唯一拿到gsm和cdma,兩張手機生產許可證,及內銷許可證的外國企業。
摩托羅拉因此在夏國大賺特賺,占領了超過半數手機市場,光是今年的銷售額就達到兩百億元。
到了今年,國際上的少數導體巨頭已經紛紛開始建設12英寸晶圓廠了。
這是最新的工藝技術,各巨頭都是千防萬防的。
半導體的重要性不復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