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合并,組建信息產業部,邀請海外華人專家,參與討論制定產業指導政策。
t省世大半導體老板張宇京赴京考察。
有關部門曾考慮聘請張宇京出任總經理,但結果未如愿。
直到兩年后,世大半導體被臺積電并購后,張宇京便決定投資國內。
在滬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張宇京才創辦了中芯國際,一期投資14.76億美元,其中滬海國有銀行提供了12億美元貸款。
有了這筆貸款,中芯國際在滬海張江,才建成第一座8英寸晶圓廠,采用0.25微米工藝,設計月產能5萬片。
也就是在去年,由燕京市政府,計劃由“京西電子集團”出面,與美利堅aos(萬代半導體),合資組建華夏半導體,投入13.35億美元,建設8英寸晶圓廠。
可想而知,民間想創辦半導體企業的困難,不僅要有錢,還得有技術,要走人才,要有政策支持。
令人深思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華芯”,不僅需要籌措動輒百億的建廠資金,更要面臨西方嚴密的技術封鎖。
他們究竟如何突破重重壁壘,獲取國際最先進的半導體制造技術的?
再說說“三星半導體”可不是無名之輩,它可是當今dram領域里的霸主。
1984年,三星半導體建成了自己的第一個存儲器工廠,批量生產64kdram。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韓國企業,會變成日后的行業“巨無霸”。
話說,從1980年代至今,dram產業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發展。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二十年,那就是——“腥風血雨”。
原因很簡單,dram半導體產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周期性規律。
行業人士曾經總結:dram半導體存儲,每賺錢一年,就要虧錢兩年,所謂“賺一虧二”。
在這種強烈的周期性規律下,想要長期生存下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dram廠商需要有強大的現金流和融資能力,能夠維持高強度的研發支出,保持團隊的穩定。
在虧損周期,dram廠商需要更多的錢,才能夠活下去。
在繁榮周期,也不能大意。
廠商在選擇擴充產能時機時,需要非常謹慎。
不然,就可能導致供大于求,盈利變虧損。
二十年前,全球大概有40-50家dram廠商。
如今,只剩下十幾家,競爭之殘酷,由此可見一斑。
這二十年里,有一家企業不僅堅持活了下來,還干掉無數對手,長期占據霸主地位。
這家企業,就是前面提到的三星(samsung)。
三星的故事,有些人可能聽說過。
他們采取了一個被無數商學院寫入教材的“殺手锏”戰略——反周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