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妹妹的錄取通知書寄來那天,李建軍特意去后勤處借了個大鐵鍋,破天荒地請全排吃了頓面條。
雖說只是普通的陽春面,可大伙兒都說,這是吃過最香的一頓。
眼瞅著就要到年底評優秀士兵,李建軍是全票通過。
可誰知道這時候出了個意外。他妹妹在學校突然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馬上手術。
李建軍二話不說,把攢的錢都寄回去了。
可手術費、住院費加一塊,還是不夠。
這時候,在排長劉曉東又站了出來,他把所有的工資拿出來。
其他戰友們得知后也自發湊錢,就連炊事班的老王都把私房錢掏了出來。
“你們這是干啥?”李建軍紅著眼圈說,“我已經欠了你們那么多.”
“得了吧,都是戰友,你妹妹就是我們的妹妹。”劉曉東笑著打斷他的話,“要是你再婆婆媽媽的,我們可就生氣了。”
站在醫院手術室外,李建軍哽咽著說:“這輩子,我都記著這份情。”
手術很成功。
等他妹妹康復后,還特意給全排寫了封感謝信。
那字寫得可好看了,工工整整的,看得出是用了心思的。
信里說等她畢業了,一定要當個好老師,把這份恩情傳遞下去。
經過這次事件,初出茅廬的軍校畢業生劉曉東很快便與全排戰士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這位年紀或許比許多戰士還小的年輕排長,卻以兄長般的擔當贏得了全排上下的信任與敬重。
戰士們打心底里佩服這個既有原則又充滿人情味的“小排長“。
劉曉東也在這場歷練中收獲頗豐。他深刻體會到,帶兵之道遠非書本上那些教條所能概括,而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的大學問。
既要保持軍人的威嚴,在訓練場上嚴格要求;
又要像對待親兄弟般關心戰士們的冷暖,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勇于擔當。
他漸漸明白,一個優秀的帶兵人必須學會換位思考——想戰士之所想,急戰士之所急。
既要當好紀律的維護者,更要成為戰士們的貼心人。
如果,劉曉東的想法被劉之野知道了一定非常欣慰,因為他所做的后勤工作也正是這樣的。
只不過一個是對著全排的戰士們,一個想著所有基層官兵。
這部隊的后勤工作,其實就是管吃管穿那些事,軍需工作者自古就有一個“美譽”——糧草官。
雖然工作繁雜,但事關部隊戰斗力,因為“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在劉之野任職期間,適逢和平年代部隊生活保障最艱難的時期之一,但是也是軍需工作最有成就的時期之一。
改開以后,地方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為了改開和經濟建設大局考慮,部隊是“省吃儉用”。
因此,這經費保障供需問題,就成了各部的老大難。
比如幾年前,戰士們的伙食費標準一類區一類灶為每人每天3.25元,在發達地區粵省大致只夠喝早茶買一碟鳳爪。
給劉之野印象最新的就是,有一次他又去下基層。
得知這么一個情況,某通信總站一位給養員買菜為了省錢,竟然每天等到菜市場收檔的時候才去收“處理貨”。
一時間,劉之野是感觸頗深。
針對這種情況,他帶領總部機關,從開源、節流兩方面下力氣。
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確保了基層官兵生活水平在標準缺口大、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保持穩中有升。
實現了“保障有力”的目標,確保了基層各項戰備訓練任務的完成。
一是搞好調查研究,爭取向“保生活”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