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野幾乎每年都會隨工作組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易援朝作為分管部隊伙食管理處的處長,總是陪同他下去跑基層。
下基層跑連隊伙房飯堂、豬圈菜地,了解官兵們的生活水平和對供應保障的意見;
跑地方菜市場和城調部門,了解市場物價和地方居民生活水平情況。
然后向總部寫報告,爭取有限的資金向官兵們生活保障傾斜。
就這樣,打1994年起,到了今年,基層士兵們伙食費標準提高了78.5%,今年一類區一類灶就達到了每人每天8元。
劉之野的第二個措施是大抓“菜籃子”工程建設,生產補助生活。
他于1996年初提出了建設基層“菜籃子”工程三年規劃,多次召開基層農副業生產電話會議,廣泛發動。
這年11月中旬,《j報》四分之一版面發表長篇報道《把生產收益切實補到戰士碗里》。
反映羊城大區部隊農副業生產平均每人每天自給豬肉120克,自給率達到92%;
自給蔬菜800克,自給率達到96.5%;生產補助伙食平均每人每天達到1.5元。
去年二月,羊城大區召開“菜籃子”工程總結表彰大會時,大區在家的6位主官全部出席。
大區正職作指示,劉之野也到會指導并講話,這是從來沒有過的重視。
劉之野第三個點子是建設好基層副食品生產基地和生活服務中心,為基層連隊供應價廉物美的主副食。
部隊“菜籃子”工程的重點是抓好連隊農副業生產,提高肉菜自給能力,“標準加補助”改善官兵伙食。
同時,建好基層副食品生產基地,通過規模化生產,為連隊提供廉價的肉禽蛋和耐儲蔬菜。
生活服務中心主要兩大功能:一是從市場批量采購副食品,讓連隊享受批零差價;
二是加工豆制品、面包、蛋糕、面條等食品,以原材料成本價供應連隊,為連隊節省伙食費開支。
這幾年,各級部門每年投入數千萬元用于“基地”和“中心”建設。
令易援朝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春節過后上班第一天,羊城大區后勤部老林就來到他們部門現場辦公。
老林說:“后勤工作的重點就是'保生活',生產生活搞好了,后勤工作就完成了一半。”
劉之野當即拍板當年從總部機動財力拿出1000萬元資金給予羊城方面,幫助他們解決基層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
羊城大區就用這筆錢,重點投資建設了20個旅團副食品生產基地和20個生活服務中心。
劉之野也是從基層士兵一步一步成長到今天的,他深知基層的不容易。
有一年,他在軍需工作會議上,傳達了總部的指示:“我每天早上都吃一個煮雞蛋,感覺對身體很好,能不能讓所有官兵每天早上都吃上一個雞蛋呢?”
這次會議是各大區后勤領導都在,他們一起討論如何抓落實的問題。
現場討論很熱烈,有的提出炒著吃行不行,是不是非得煮著吃?
有的說是不是非得吃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算不算蛋?
……最后達成一致意見,保證基層士兵每人每天早餐能吃到一個煮雞蛋,作為部隊伙食保障一項“硬指標”抓落實。
劉之野最后說:“要管好用好標準伙食費,減少'跑冒滴漏'。
重點是落實總部頒發的訂食譜、給養逐日消耗登記、廚房值班和幫廚、伙食賬目公布、飲食衛生等伙食管理五項制度,用制度堵塞各種漏洞。”
作為劉之野的助手之一,易援朝花了一年多時間對十幾個單位節余伙食費管理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有的單位節余伙食費被擠占挪用非常普遍,有的單位被擠占挪用、拿不出來的結余伙食費占比25.6%,少數單位占比一半以上,個別單位甚至被全部占用,這嚴重影響了基層的伙食改善和節約積極性。
為此,易援朝還寫了一篇文章《管好用好伙食費》在《j報》上發表。
這現象引起,當然也引起了劉之野和總部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劉之野馬上召集部門開會:“你們看了沒有?易援朝同志的報告……”,他要求馬上組織一次摸排,切實維護基層的利益。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