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蘇洵:我去與他切磋一番!
就在陸北顧勤學苦讀的時候,對州試早已胸有成竹的蘇軾倒是干脆請假回了家里。
檐角滴答的水珠串成珠簾,敲打著青石板,蘇軾與蘇轍兄弟二人踏著濕漉漉的巷陌,推開蘇宅大門時,也帶進了一身的潮氣。
“父親,我們回來了!”
蘇軾的聲音一如既往地爽朗,率先跨過門檻。
堂屋內,蘇洵正坐在圈椅中,背脊微弓,顯出一種長途跋涉后的疲憊.他身上的青衫下擺還沾著些許泥點,顯然也是剛到家不久。
在張方平離任前,蘇洵最后一次去拜謁了他。
好在眉州距離成都不遠,沿江走陸路也能回來,所以蘇洵倒未曾被雨所困,只是回來的路上頗為狼狽。
聽到兒子的聲音,他抬起眼,目光在兄弟倆身上掃過。
“路上可還好”
“無妨,雨雖未停,倒也未阻了歸程。”蘇轍應道,放下書笈,替兄長也接過濕透的油傘,立到門后瀝水。
“倒是父親呢”蘇軾問道,“張相公此前薦舉成都府學的學官之事,可有消息了”
“朝廷不準。”
蘇洵無奈地嘆了口氣。
實話實說,要不是沒辦法,誰想走薦舉這條路
可這科舉考試蘇洵考了二十二年,眼看著兩個兒子今年都要跟他一起考州試了,他還是未能更進一步通過禮部省試,更談不上入仕為官了,如何不讓他覺得焦慮呢
可惜薦舉這條路他也沒走通,慶歷新政之后薦舉制度變得極為嚴苛,哪怕是張方平出面,也未能給他薦舉成功。
所以對于蘇洵來講,想要做官就還得老老實實地去考那已經考過無數次的四州聯考,以及后面的州試,沒有其他捷徑。
蘇洵看著蘇轍問道:“這次的四州聯考,你準備的如何了”
蘇洵沒問蘇軾,因為他很清楚,蘇軾的科舉實力已經遠超他這個當爹的了,根本不需要他操心有時候蘇洵也不得不感嘆,人跟人的天賦,確實相差巨大,前幾年還是他教蘇軾該如何應試,現在已經變成蘇軾教他了。
實際上父子三人里,如果論文學,蘇洵只有雄辯剛健的散文拿得出手,詩詞賦水平都很一般,而論科舉,客觀來講蘇洵也確實只有“舉人之上進士之下”的水平。
可以說,跟天賦滿滿的兩個兒子相比,他唯一的優勢就是時間堆砌出的豐富經驗。
“這段時間仰賴兄長教導,應該有機會。”
蘇轍微微臉紅,自從聽說他在迎新雅集沒拿第一名,本來就不怎么學的蘇軾更是壓根就不學了,所有時間都用來訓練他。
所以這段時間,蘇轍也頗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