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王霸之辨
對于陸北顧來講,他之所以要幫助張載完善“氣本論”,是因為在陸北顧看來這套理論,完全可以演變成更有助于促進近代科學產生的思想。
因為近代科學,是繞不開對于宇宙本體的認識的。
而“氣本論”,只要稍加引導,即可很容易地產生“去研究構成宇宙的‘氣’里面到底有什么”的問題。
但程顥的提問性質就不一樣了。
這涉及到了中國古代哲學里另一個重要領域,也就是“心性論”。
“心性感應,如見孺子入井,怵惕惻隱之心自然生發,此乃仁心之端倪。此‘心’感于‘物’,即孺子之危境,此‘感’豈非也是一種‘矛盾’之交感”
“然此交感所生,非殺伐爭奪,乃惻隱之仁!此‘仁’之生發,是矛盾交感之自然結果乎抑或是超越于矛盾之上、調和矛盾之根本力量”
“若矛盾為根本動力,則‘仁’之地位如何安立‘渾然與物同體’之感,是矛盾調和之極致,還是超越矛盾之境界”
程顥的詰問非常刁鉆。
他直指“矛盾論”與儒家核心價值“仁”的關系,以及心性感通的超越性問題。
換言之,程顥非常擔心擔心過度強調“矛盾”的斗爭性,會消解“仁”的絕對性與超越性。
對于現代人來講,聽到這個問題,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什么“仁”不“仁”的,這玩意又不能當飯吃,似乎在生活中也沒有發揮什么重要影響,所以沒有太大的價值。
對于現代人來講當然如此,因為現代社會,在高度發達的現代科技作為物質基礎以及原子化的公民作為必要前提下,是可以靠法律來約束人的行為的,現代社會能夠保證法律具有強制執行的效果,犯罪成本極高。
但古代并非如此。
古代想要單純地靠法律來長期維持社會穩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就沒有實現這一點的前提條件,所以任何王朝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