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成為圣人的途徑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繼漢唐經學后的又一重要理論范式。
而相較于漢唐經學,宋明理學是從四個方面對儒家義理精神進行了深化拓展。
分別是,宇宙論丶本體論丶心性論丶工夫論。
陸北顧不久前所見的張載,他的研究方向簡單來講,就是嘗試將宇宙論與本體論統一起來。
張載認為無形的“太虛”本身就是氣,“虛”是形容氣未聚而無形的本然狀態,正是無形的氣聚而有現象世界的萬物,而天理就蘊藏在其中。
其重要進步之處,就在于堅持了物質的第一性。
當然,在嘉佑元年這個時間節點,張載的氣本論還并未完善,所以還沒有以氣本論為基礎向心性論進行深入探究。
而此時對心性論和工夫論研究最深的,正是周敦頤。
周敦頤的突出貢獻,就是以心性論的“誠”來作為萬物之源,開啟了宋儒心性論本體化之路,初顯出了一種融合本體論與心性論的思路,從而真正開啟了儒家的“內圣”之維。
二程的心性論,就是從周敦頤這里學的,而“性即理”理論的提出,則標志著宋儒本體論與心性論徹底圓融。
至于后面的理學和心學,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不過陸北顧還是認為,二程學歪了,也不該批判堅持物質第一性的氣本論,去走“天理人心”這條路。
所以,他很有必要借著這個機會,深入了解一下周敦頤的心性論和工夫論。
二者是互相依存的關系,工夫論不能離開心性論單獨存在,心性論亦不能離開工夫論孤立地講。
至于周敦頤的心性論,陸北顧已經知道了.就是認為人只要一心至誠,心無妄念,意無私心,就能充分的體現本性而不為遮蔽,如此當然能夠感通無隔于人丶于物丶于天。
而工夫論便在說明如何才能通過實踐做到這一點。
實際效果如何,陸北顧還得體驗一下。
若是有用,平時拿來靜心也是極好的,若是沒用,扭頭忘掉就好了。
“所謂『主靜』之功,非枯坐頑空,亦非離群索居。”
周敦頤示意陸北顧不必拘謹,起身走到書房中央稍寬敞處。
“小友,且隨我站立。”
周敦頤自己先站定,身形松而不懈,如庭中翠竹,自有風骨。
陸北顧看了看,心里暗自思忖,這倒是有點氣功大師的意思。
“身正則心正,心正則氣順。雙目微垂,似閉非閉,目光內斂,不使外馳,收視返聽。”
所謂“收視返聽”,是宋明儒者靜坐或靜立時收斂感官丶專注內省的關鍵步驟,也是工夫論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