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自周敦頤提出“主靜無欲”的思想以后,儒學在思想形態上就有了很大的變化,即由“人是否可以成為圣人”進而發展到“人如何成為圣人”。
前者屬于本體論的領域,即人的內在成圣的根據,后者則顯然屬于工夫論的領域,即成圣的途徑。
陸王心學的主題除了要以內在化的“心本體”克服程朱理學外在化的“理本體”以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出一套以靜坐為核心的工夫論,從而為成圣找到途徑。
而自王陽明開始,所有心學儒者在工夫論的設定上,都是不約而同地以周敦頤的“靜功”方法為基礎的,只是在解讀方面各有說法。
——換言之,陸北顧現在學的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原教旨的工夫論。
陸北顧依言調整,努力讓視線落在鼻尖前方尺許的虛空處,不再四處游移。
“呼吸,當如春蠶吐絲,綿綿若存。”
周敦頤的聲音如同引導,帶著一種奇特的韻律:“吸時,不必刻意深長,但求自然勻細;呼時,亦勿急促,緩緩吐出胸中濁氣。意念隨氣息出入,知其來去,卻不著意強求,是為『勿忘勿助』。”
“勿忘勿助”最開始是孟子提出的,后被宋明儒者如陳白沙丶王陽明單獨拎出來,當做修養心性的辦法,主要強調既不散逸遺忘,也不刻意助長,保持自然平和。
陸北顧嘗試著跟隨,初時還有些刻意,幾息之后,漸漸感覺呼吸變得悠長了一些,胸腔中那股因壓力和思慮而郁結的氣息,似乎真的在緩緩排出。
窗外風過竹林的簌簌聲,書卷的陳舊氣味,都仿佛被這專注的呼吸隔開了一層。
“此為調息。”周敦頤觀察著陸北顧的狀態,繼續道,“息調則心漸寧,然心猿意馬,最難降服。此時,當『觀』。”
“觀?”
陸北顧心中微動,這話聽起來挺玄乎的。
“非觀神佛,亦非觀幻境。”
周敦頤仿佛看穿了他的疑惑:“以誠觀心即可。”
這便是周敦頤工夫論的核心了,也就是“誠心觀天地生物氣象以體仁”,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在入靜狀態下,體驗宇宙生機與道德本體的統一。
“無極,無形無象,至靜至虛,乃吾心澄明未發之本體。太極,陰陽互根,動靜相生,乃吾心感應萬物之靈機。汝當凝神靜慮,想像己心如那『無極』之淵深靜默,包容萬象,不為所動;又觀那『太極』之動轉不息,陰陽流轉,生生不已,正是此心感通萬物之妙用。”
“此心體,本自具足,光明瑩澈,如皓月當空,朗照萬川。縱有浮云遮蔽,其光不減分毫。汝只需覺察浮云往來,任其生滅,不迎不拒,不隨不逐。心念自然如浮云過太虛,不留痕跡,本體之明月自現。”
這兩句話里的“未發”是《中庸》重要概念,指喜怒哀樂未發時的中正狀態,宋儒如李侗丶朱熹極其重視在“靜中體驗未發氣象”,而“不迎不拒,不隨不逐”則是工夫論靜立處理雜念的核心原則,強調不刻意壓制也不跟隨,保持覺知與超然。
陸北顧依言靜立觀想。
初時,雜念紛至沓來:未來的禮部省試丶歐陽修的話語丶太學的喧鬧丶甚至現代記憶中的瑣事碎片.
這些念頭如同一團團濃密的烏云,遮蔽了那想像中的明月。
他心中不免焦躁,眉頭微蹙,身體也隨之僵硬。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