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北顧仔細看了一遍草稿。
這首《豐年有高廩詩》,十二句押韻精準,全部押平聲“先”韻。
同時平仄無誤,對仗工穩,如“泰稷”對“倉箱”、“盈”對“積”、“千頃”對“萬廛”、“如云”對“比櫛”、“登”對“隱”、“隴畝”對“郊阡”,可以說是完全符合科舉詩的要求。
而在內容上,鋪陳“泰稷盈千頃”、“倉箱積萬廛”的豐收盛景;以“如云”、“比櫛”的比喻狀物之豐;“登隴畝”、“隱郊阡”的空間轉換顯出層次;“符周頌”、“紀舜篇”的用典將眼前景象與古圣先賢的治世祥瑞相連;“神倉”、“清廟”點出倉儲與國家祭祀,歸于“虔”敬;“擊壤歌堯”的典故,最終巧妙地將豐年之功歸于圣君和天命。
可以說這首《豐年有高廩詩》雖立意無奇,但勝在穩妥、工整、氣象堂皇,是標準的省試合格之作,其用典的準確和結構的嚴謹足以在眾多頌詩中脫穎而出。
復又檢查了一遍,他才將其謄寫到了詩題卷子上。
放下筆,陸北顧輕輕舒了一口氣。
精神上的消耗感仍在,但年輕的軀體并未感到難以支撐,他再次裹緊被子,將帶著暖意的手爐攏在袖中。
他閉上眼,試圖讓思緒沉靜下來,為即將到來的賦題積蓄心力。
賦,乃科舉重器,體大思精,非詩之短章可比。
它要求更宏闊的視野、更嚴密的邏輯、更華麗的辭藻,以及,對那八字限韻精準到苛刻的把控。
陸北顧深知,一篇上乘的賦作,足以讓他在萬千舉子中脫穎而出,但若是出了差錯,也能讓他所有的努力在瞬間化為泡影。
“當——!”
鑼聲再次撕裂寂靜,帶著一種宣告命運降臨的肅殺。
“諸生肅靜——!”
“嘉祐二年禮部省試,賦題發卷——!”
陸北顧接過卷紙,看到了今年的賦題。
——《通其變使民不倦賦》,以“通物之變,民用無倦”為韻。
題目映入眼簾的剎那,陸北顧的心臟猛地一跳,隨即一股暖流瞬間沖散了四肢百骸的寒意,甚至驅散了連軸考試帶來的疲憊!
雖然陸北顧不太清楚,這道賦題是不是歷史上嘉祐二年的原題,但毫無疑問,這題目,太適合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