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科舉大年
王珪連忙雙手接過,凝神細讀。
起初他因歐陽修堅決黜落太學體而生的些許不安尚存,但目光掠過賦文,很快便被其內容吸引。
他讀得仔細,時而頷首,時而凝眸。
良久,王珪抬起頭,長吁一口氣,嘆服道:“歐陽公慧眼如炬!此文確為難得的上乘之作!破題立論正大堂皇,闡發義理精微透徹,章法嚴謹,文氣充沛。更難得的是,其『通變』之思,非徒託空言,而能貫穿古今實例,切於實用。依我之見,『甲上』之評,實至名歸!”
王珪的肯定極具分量,堂內其他判卷官的好奇心被徹底勾起,這篇被歐陽修親自樹立為標桿的賦作,在判卷官們手中傳閱。
作為點檢試卷官,有著“把最后一道關”責任的梅堯臣接過時,亦是細細品讀。
他素來主張詩賦“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為文亦重平實曉暢、內涵深遠。
讀罷,梅堯臣捋須贊道:“此賦無一絲險怪奇澀之態,如行云流水,理明辭暢。其『變茍宜乎今俗,雖異古而奚傷』之論,實有大家風范。”
“是啊,與此文相比,那些徒以『太學體』自炫者,頓時顯得矯揉造作,空洞無物。”
“理勝辭壯,這才是科舉取士應倡之風!”
讚譽之聲在判卷官中此起彼伏。
這篇賦作以其深厚扎實的經史功底、清晰透徹的思辨能力、流暢典雅的文筆,徹底征服了這些閱卷無數的考官。
在歐陽修有意的引導下,它不再僅僅是一篇優秀的考卷,更成為了一個標桿,一面旗幟,清晰地昭示了歐陽修所欲提倡的“平實暢達、明理載道”的新文風應為何種模樣。
“諸公既已見此明珠,豈忍再令魚目混珠黜落『太學體』非吾一意孤行,實乃為國選材、正文風之必然!吾等身為考官,職責所在,便是要讓這般真才實學之士脫穎而出,而令那些虛浮險怪、敗壞風氣之作無處遁形!”
歐陽修環視眾人,見時機已然成熟,沉聲道.
“吾主考此科,非為標新立異,更非與太學為敵,乃是要借這掄才大典,向天下士子昭示文章之道貴在明理載道、貴在平實暢達、貴在言之有物,非以奇僻詭譎之詞句譁眾取寵.總而言之,吾就是要藉此一榜,一掃當下文壇之頹靡矯飾之風!縱有非議,縱有阻力,吾一肩擔之!此心此志,天地可鑑!”
歐陽修擲地有聲的話語在堂內迴蕩。
炭火“噼里啪啦”地輕聲作響,光線映照著眾位考官神色各異的面孔,有深以為然的,有陷入沉思的,更有不以為然的。
梅堯臣看著老友堅毅的神色,輕輕嘆了口氣。
他深知歐陽修此舉的份量,更明白這背后那份“敢為天下先”的擔當。
梅堯臣起身環顧四周,跟著表態道:“諸公,我等身為判卷官,判卷的目的是去蕪存菁、為國取才,而非為其他。”
既然歐陽修承諾了由他來承擔一切責任,點檢試卷官梅堯臣也把話說到了這份上,他們也不好再說什么了,於是繼續開始辛苦批卷。
又過了二十幾天,這些天貢院之內,燭火日日常明至深夜。
而兩千多份謄錄出來的卷子,也終於在眾判卷官案頭漸次矮了下去。
到了二月十一日,這天晚飯時,公廚特意備了不少好菜,以慰判卷官們連日的勞頓。
101看書101.全手打無錯站
不過貢院內畢竟條件不如外邊,所以並未採取每人一案的分餐制,而是圍桌用餐。
歐陽修、王珪、梅摯、梅堯臣等人坐一桌,其余人也各自圍坐,吃飯的時候,判卷官們議論最多的自然是今年禮部省試的情況。
此時剛剛謄完分,成績還沒完全排出來。
而排成績的辦法跟州試差不多,就是拿著謄完分的總評卡,在長桌上面排長龍,有后面剛謄錄完分數的,就按照總評往對應位置上塞,原始而有效。
故而考官們雖然知道有些考生總評很高,但還不知道具體姓名不過排完成績到公布排名其實很快,一般來講也就這兩天的事情了。
“今年閱卷真可謂大浪淘沙,往年那些辭藻險奇、典故堆砌的『太學體』,此番怕是都完蛋嘍!”
“可不是嘛,太學中聲名最著的劉幾等人,恐怕兇多吉少,畢竟帖經、墨義答得再好,也架不住詩、賦、論直接被評個『丙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