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得好、種得多的村子,年底的分成就會更高。鄉財政可以拿出一部分錢,在種子、化肥這些投入上給予補助。我們還可以跟農戶直接簽訂收購協議,鄉里給他們托底,打消他們的后顧之憂。”
“我協議上只簽了一萬畝,但如果我們種得更多,超出了這個數,我也能保證,把多出來的產量全部賣出去。制藥廠,不止云州一家。”
他的話讓整個會議室的氣氛都熱烈起來。
在座的都是鄉里的干部,他們最清楚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云嶺鄉的經濟有了一條穩定可靠的輸血管。
這意味著鄉親們的腰包會鼓起來。
也意味著,他們這些鄉干部的工資,以后再也不用愁了。
劉清明等他們消化了一下這個消息,又拿出了第二份文件。
“這是第二份協議,關于小龍蝦人工養殖的合作項目。”
他又拿出第三份。
“這是第三份,關于梅花鹿養殖基地的合作項目。”
最后,他放下一張紙。
“還有這個,一千個外出務工人員的用工名額,定向輸送到云州的幾家大型工廠。”
一個接一個的好消息,把在場的委員們砸得暈乎乎的。
他們看著劉清明,感覺這個年輕的書記身上籠罩著一層光環。
這些事情,隨便拿出來一件,都是能讓他們吹噓半年的政績。
現在,劉清明一次性拿出來了四件。
王中順感慨道:“書記,有了這些項目,我們云嶺鄉明年的經濟數據,肯定不會再是全市墊底了。”
“是啊,鄉親們的收入高了,鄉財政自然就上去了。到時候,我們也能挺直腰桿說話了。”另一個委員說。
劉清明說:“大家有干勁是好事。但事情要一件一件做。”
他看向于錦繡。
“錦繡同志,那一千個用工名額的分配,就由你來負責。”
于錦繡立刻點頭。“好的,書記。”
劉清明接著說:“分配的原則,我強調一下。不搞大鍋飯,也不搞平均主義。”
一位資格比較老的委員遲疑地開口。
“書記,不搞平均主義,這……會不會讓一些村子有意見?都是一個鄉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劉清明看向他。
“張委員,我問你,之前搞災后重建,是不是有的村子積極響應,干部帶頭干活?是不是也有的村子陽奉陰違,出工不出力,等著鄉里去救濟?”
張委員張了張嘴,沒說出話來。
劉清明繼續說:“對待這兩種村子,我們的政策能一樣嗎?如果一樣,那不是寒了那些積極干事的人的心嗎?以后我們鄉里再有什么政策,誰還會聽?”
“我的原則很簡單,誰聽話,誰積極,誰對鄉里的工作支持,名額就向誰傾斜。誰跟鄉里對著干,那就一個名額都別想拿到。要把這個規矩立起來。”
他的話說得很重,會議室里鴉雀無聲。
于錦繡心里清楚,這是一個得罪人的活,但她也明白,這是最有效的辦法。
她鄭重地回答:“我明白了,書記。保證完成任務。”
劉清明點點頭,環視眾人。
“為了適應鄉里接下來的發展新形勢,我提議,鄉黨委增加一名委員。”
大家心里都有了預感。
“我推薦的人選,是鄉派出所所長,沈從新同志。大家有沒有意見?”
誰會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