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明白了,臣這就去做!”
劉三吾目光灼灼,他對于皇上愈發的佩服,三言兩語間便將政策的宣傳工作安排好了,其實他不知道,朱元璋在朱辰書店的時候也看過部分現代的報紙,知曉這其中的一些竅門。
很快。
劉三吾根據朱元璋的指示,草擬出一版《明報》來。
上面用了整整一個版面,對“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兩個政策進行了逐一的解釋。
“嗯,不錯!”
“這里改一下,皇上的旨意,從洪武七年開始,不管你家里一共有幾口人,一口也好,十口也好,每個人每年的丁稅就全都不用交了,你想咋生都行!”
“那么就有人問,這每人每年二錢銀子的稅由什么補上呢?由田地補上,也就是說,從今往后,一畝田地就要加收二錢銀子,這二錢銀子就是被免除的丁稅。”
“田地多的收成多,多交稅,田地少的,就少交,沒田沒地,就不用交這個稅了。”
“這就是皇上要推行的攤丁入畝!”
“皇上這是為全天下的百姓謀福祉,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的解讀新政,不要對新政產生誤解……”
……
《明報》的發行,也終于讓百姓們清楚的知道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政策。
全國的百姓頓時都是一片叫好之聲。
人丁稅,是在華夏傳承了千年的一個稅種,只要是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必須要交這個稅。
所以,即使口口相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但是大部分的家庭都不敢生很多孩子啊,生多了也養不活,還要多交丁稅。
再者就是加劇了“重男輕女”的問題,因為男丁女丁都要交同樣的丁稅,大家肯定更希望是男丁,因為男丁力氣大,干農活快,多個勞動力,合算。
所以那些年,好多女嬰都因此而被丟棄。
女嬰的丟棄,也讓男女比例失衡的矛盾凸顯,除了戰亂的年代,否則都是男丁占據多數。
現在免除了丁稅,對于普通百姓而言,當然是天大的好事,至少在生孩子上沒有那么多顧忌了,只要養得起就可以努力生。
這樣如何不贏得一片叫好之聲?
可是百姓們的叫好之聲似乎并沒有太大的作用,因為得以免除稅收的是他們,而這部分被免除的稅收則是轉嫁到田地更多的地主鄉紳頭上,現在要納稅的是地主鄉紳,不是叫好的百姓。
現在別說是收稅了,就是重新丈量土地都遇到了巨大的阻礙。
官官相護,官紳勾結,隱匿田產,地方官員敷衍,土地登記混亂,魚鱗冊嚴重失實等等問題凸顯。
這讓主持這件事情的朱標頭痛不已。
完全可以預想得到,即將開始征收的夏稅將會遇到何等的困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