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第一個問題,曹操的回答是不能沿用。
而對于第二個問題,曹操的回答是不愿被清算。
于是曹操背叛了早年自己的理想,成為了如王莽一般的漢賊。
曹操立國為魏,定都鄴城,開創四征四鎮、士家任子、九品中正等制度,這些制度真的能夠解決漢朝面臨的問題嗎?曹操不知道,他在死前安慰自己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也就是期許后來子孫的智慧能夠超越自己,再開創一個八百年之長的偉大王朝吧。
但很不幸,在曹操死后的第二十九年,太傅司馬懿與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在洛陽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政敵曹爽三族,并奪取了魏國的最高權力,這一幕與五十年前的袁氏兄弟縱火洛陽何其相似!不同的是,此次既沒有半路殺出的董卓,也甚少有為國死節的忠臣罷了。
當年迎合曹操取代漢室的士人們,如今又順理成章地再迎合司馬氏,其中甚至不乏曹魏皇室宗親。漢室的神圣權威被取締后,曹魏自己未能建立起同樣偉大的敘事,反而進一步消解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為什么天子是天子?過去的歷史中,只有一個大漢帝國,而這樣的帝國,以后真的還會有嗎?
第二個丞相名叫諸葛亮,起初,他只是一名避難在隆中的農夫,不想關注世事。但不知是因為被劉備三顧茅廬的真情所打動,還是因為對曹操篡漢自立的仇恨驅使,諸葛亮終究還是出山效命,為帝國在益州謀得了立足之地。
他同樣面臨著兩個問題,但是他的回答和曹操完全不同。
面對第一個問題,諸葛亮知道漢朝制度已經落后了,但他認為曹魏的制度更為敗壞。
而面對第二個問題,他的回答是斬釘截鐵的愿意。
作為將為歷史銘記的圣人,諸葛亮飽含對大漢的熱愛,他在接下來的歲月中,用燃燒自己的方式,將所有的才華、愛恨、心血都用在了延續大漢壽命的道途上。
雖然僅僅占據西南一隅,雖然屢經挫敗,但他的品格注定彪炳千古,他的執著注定光耀千秋。
即使最后并沒有成功復興大漢,但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經讓司馬懿在對壘中黯然失色,也讓帝國最后的尾聲余韻悠長。
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蔣琬、費祎、姜維等人繼承了他的遺志。這些微不足道的人們,也始終與帝國的命運抗爭著,希望能在這場與歲月的賽跑中多贏得哪怕一分一秒。
司馬懿冷峻地注視著這兩個人的選擇,對于他來說,過去不值得嘆惋,更不值得緬懷,他知道未來一切都將毀滅的命運,但仍然要牢牢把握住這空懸的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