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北疆的根基不僅在鐵騎,更在這些紡紗機織出的布里,在百姓手里攥著的銅錢里。
只有讓日子越過越紅火,才能讓人心真正留在北疆。
隨后,李驍邁步走進隔壁的織布廠房。
這里的景象更為壯觀,上百臺織布機整齊排列,女工們站在機前,手腳配合默契,木梭在經線間飛快穿梭,轉眼就織出一尺尺厚實的布。
剛織好的布被卷成大卷,由專人運到另一座廠房,那里是染色區。
明黃、赤紅、黑灰等各色染料在大缸里泛著光澤,工匠們正將布浸入染缸,攪拌、晾曬,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分工格外明確。
最后,李驍來到一座戒備森嚴的特殊廠房。
與普通廠房不同,這里看不到喧囂的人群,只有一隊武衛軍手持長槍,沿著圍墻日夜巡視。
只因這座廠房里制作的,是北疆的軍裝甲胄。
地上碼放著一堆堆規格一致的鐵片,邊緣光滑,弧度均勻,都是由湯谷煉鐵基地鍛造而成。
借助水力鍛打裝置,不僅大大提高了鍛造效率,甲片的硬度和韌性也遠超手工打造。
這些成品鐵片被運到河西堡后,會由專業女工用堅韌的絲線縫制成甲胄。
“大都護請看,這便是我們大批量制作出的甲胄。”
李東昆從架子上取下一件黃底紅邊的甲胄,捧著遞到李驍面前。
其實李驍早就熟知甲胄的樣式和質量。
畢竟這種關乎六鎮將士安危的大事,必須經他親自審核后才能批量制作。
眼前的成品,與當初審核的樣品幾乎別無二致。
但與北疆軍如今的制式甲相比,新式甲胄的差別就十分明顯了。
準確來說,新式甲胄是布面甲,而非原來的甲。
北疆的甲,是在厚實的襖里縫入一層甲片,嚴格來講應稱為復合甲。
當初如此設計,主要是為了適應北疆嚴寒的環境。
將士們穿著襖夾著甲片,既能抵御刀槍,又能抵御風寒,可謂一舉兩得。
可隨著北疆軍的戰線向南推進,將中原作為日后重點攻略的目標,甲的缺陷便暴露無遺。
怕熱!
去年的焉支山之戰中,北疆騎兵穿著厚重的甲與西夏軍隊交戰。
正值六七月份,驕陽似火,將士們在烈日下悶得喘不過氣,不少人因中暑倒下,造成了不少的非戰斗減員。
所以,李驍推出了北疆第二代甲胄。
布面甲!
這布面甲的構造也很簡單,由兩層布夾著一層鐵片,中間不再填充。
這種甲胄透氣性極佳,能輕松適應酷熱的作戰環境。
若是遇上寒冷天氣,只需在里面套上一層衣,便能抵御風寒,更換起來十分方便,遠比甲更適合北疆日后多變的作戰環境。
不過這般設計也有弊端,成本增加了。
想當初金州貧瘠,人力物力都捉襟見肘,為了省事省錢,一件甲便要兼顧保暖與防護。
于是便出現了內外兩層布夾著和甲片的‘復合甲’。
可換成布面甲配襖的組合,就需要一層、一層甲片,再加上四層布。
單是多出來的兩層布,在當年的金州就是難以負擔的開銷,所以李驍只能選擇復合甲。
但現在不一樣了,北疆日漸富裕,多費兩層布、多制作一件衣服根本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