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個銅鉛比例還是李驍嚴格控制的結果,最終的目的還是流通起來。
聽聞李驍的簡單介紹,韓久遠大受震驚,對李驍更加敬佩。
他很聰明,只是時代限制了眼界,但這些事情卻是一點就通。
接下來,李東志拿起第二枚錢幣說道:“韓參軍,這四枚錢幣都是大都護親自設計。”
“銅幣的價值與當前流通的各國銅幣一樣。”
“而我手中的這枚叫做‘小銀幣’,價值等同于一百枚銅幣。”
這是一枚銀幣,比銅幣要小很多,同樣是外圓內方的形狀。
正面寫著‘北疆重寶’,背面則是日月圖案,以及‘百文’兩字。
普通百姓的交易基本上是以銅錢為主,涉及到大宗交易的時候才會使用金銀。
大概的兌換比例便是一千文銅錢,兌換一兩銀子。
十兩銀子兌換一兩金子。
只不過有時候錢幣金額不湊整,商人需要用剪刀將一兩銀子剪開,然后在用秤桿稱重,剪下來的銀屑得用蠟粘起來。
甚至還得用牙咬辨成色,麻煩至極。
于是,李驍專門為銀幣設計了兩種樣式。
大銀幣的實際價值和標定價格都是一兩銀子,兌換一千文銅幣。
小銀幣則是等同于一百文銅幣。
強行規定了價格和幣制,方便錢幣的流通。
至于最后一種,則是金幣了。
背后寫著‘萬文’的字樣,等同于一萬枚銅幣。
聽完李東志的介紹之后,韓久遠一臉敬佩的說道:“大都護思路完全,臣等不及也。”
他是度支司參軍,專管錢糧征稅之事。
北疆的幣制改革,與他的工作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李驍把他叫來聽取意見。
而在韓久遠旁邊,坐著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男人。
他穿著灰色長衫,袖口洗得有些發白,卻依舊平整,舉止沉穩,自有一番氣度。
他叫崔本昌,原本是涼州城內一家錢莊的掌柜。
涼州城破,錢莊背后的黨項官員被北疆軍抄家斬殺。
失去靠山的他,只能跟著北疆軍的移民隊伍來到金州。
重新拾起了鋤頭和鞭子,成為了一個平民。
不久前,李驍忽然下令,征召所有精通錢莊運作、術算的人前往龍城集合,言明若能通過考核,便賦予要職。
聽聞此消息,崔本昌立馬意識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來了。
經過層層篩選,他最終進入了李驍眼中。
他不僅算盤打得精,對各地的銀錢流通更是了如指掌,就連遼國與剌子模的貨幣兌換都能隨口道來。
最難得的是,他敢想敢做,曾在與李驍的面試中,直言不諱地說出“以銀代幣,通南北商路”的想法,讓李驍頗為欣賞。
隨后,李驍的目光落在崔本昌身上,指了指案上的錢幣問道:“崔掌柜,這北疆重寶的質量如何能否撐得住我北疆錢莊的建立”
崔本昌連忙起身,拿起一枚銅幣仔細端詳,又掂量了一下銀幣和金幣的分量,臉上露出贊嘆之色。
“回大都護,這錢幣成色均勻,紋路清晰,邊緣規整,以此為根基建立錢莊,定能穩如泰山。”
李驍頷首,又問道:“我北疆錢莊開設,崔掌柜可思慮齊全”
崔本昌微微點頭,撫胸答道:“北疆地域廣闊,從最東端的于都斤山,到最西端的巴爾喀什湖,足有萬里之遙。”
“商旅往來,攜帶銀錢既笨重又危險,若能有一家橫跨四方的錢莊,讓銀錢在各地通存通兌,必能讓商業繁盛數倍,軍民生活也會便利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