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東征更是數次立下大功,身上的傷疤不計其數,在所有副都統中,他的戰功堪稱最高。
所以,將他任命為第七鎮都統,雖不是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但卻沒人能光明正大的反駁。
鮮少有人知道,李驍此舉還有更深層的考量。
北疆內部的契丹派系,正面臨領軍人物空缺的問題。
龍城傳來消息,大都護府司馬九猛安合的身體愈發糟糕,已向李驍遞交辭呈,準備卸下所有職位養老。
李驍斟酌后已同意其請求,且在此次擴軍中,將九猛安合的長子提拔為萬戶,以安撫九猛安合這位老將。
但僅憑一個新晉萬戶,不足以支撐整個契丹派系,還需一位資歷深厚、戰功卓著的將領來頂大梁,拔里阿剌便是最佳人選。
當然,第五鎮副都統蕭赤魯,也就是蕭圖剌朵的長子,同樣有能力撐起契丹派系。
只是第五鎮未參與此次東征,蕭赤魯雖有才干,卻缺乏關鍵的戰功支撐,故李驍決定讓其繼續留任第五鎮。
拔里阿剌聽到任命,立刻起身,撫胸躬身,聲音洪亮:“末將拔里阿剌,謝大王信任。”
“定不負大王所托,練好第七鎮兵馬,未來東征金國,定當沖鋒在前,為北疆拿下中原。”
“起來吧!”
李驍笑著點頭:“本王相信你的能力。”
“第七鎮雖有其他四鎮的老底子,但畢竟是新建之軍,事務繁雜,你要多費心思,盡快將隊伍整合完畢,形成戰斗力。”
“遵命。”拔里阿剌重重說道。
其他新晉將領也紛紛上前領命,殿內氣氛熱烈。
……
隨后,李驍任命拔里阿剌為靈州將軍,率領第七鎮駐守河套。
免去李東江西州將軍之職,任命為咸陽將軍,率領第二鎮駐守渭北,并且統籌協調對金防御戰事。
等李驍率領第一鎮返回龍城之后,北疆留在對金前線的兵團,仍將保持四鎮兵力。
從南向北依次為:隴右的第四鎮,負責防備金國從秦州方向反撲,并維系與宋國的聯系。
渭北的第二鎮,直面長安金軍,為防御核心。
河套的第七鎮,守護后方糧倉并策應東西兩線。
漠北的第六鎮,防備金國從介壕防線突襲,同時牽制金國北疆兵力。
四鎮互為犄角,形成完整的對金防御體系。
完成擴軍之后,每鎮精銳兵力將會達到兩萬,分步騎炮三軍,同時還有眾多牧屯兵萬戶,一旦與金國開戰,可直接調動兵力將有十幾萬人。
軍政部署告一段落后,李驍將重心轉向民生與生產,對著營田司參軍高忠義說道:“高忠義,任命你為渭北巡撫,即刻前往渭北赴任。”
“本王會給你調撥一批傷殘與轉業軍官,作為基層官員協助你開展事務。”
“你的首要任務,便是抓好秋收與秋種,確保渭北糧食豐收。”
他語氣凝重,強調道:“關中、隴右、河西走廊、河套這些地區的糧食產量,今后要供養十萬大軍,壓力極大。”
“生產才是第一要務,只有糧食充足,咱們才能在對金對峙中占據主動,才能有底氣繼續發動東征。”
成為了渭北巡撫的高忠義自然高興,但壓力也是巨大的,畢竟關中剛剛經歷戰亂,百廢待興,恢復生產的難度不小。
高忠義重重聲音說道:“末將定不負大王囑托,全力以赴做好秋收秋種,確保糧食供應,為大軍提供堅實后盾。”
李驍緩緩地點頭:“本王信你。”
十月,銀川府傳來消息,呂氏為李驍生下一個兒子。
呂氏本是夏國漢人,曾是夏國前國主李純祐的妃子,在李驍平定夏國后,被納入府中,僅寵幸兩個月便僥幸懷有身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