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宋文治如此昌盛,為何卻有一群軟弱無能的兵士?”
還有人借著酒勁怒罵,抱怨宋軍劫掠大戶糧食,卻不知那些士兵早已被克扣糧餉,連飯都吃不飽,劫掠不過是無奈之舉。
臨安城的醉生夢死,在這場送行中暴露無遺。
有人在酒樓里笙歌依舊,有人在街頭為和親唉聲嘆氣,卻少有人真正關心大宋的安危,關心北疆與金國的戰局。
趙玥坐在馬車里,聽著外面的喧囂,心中滿是凄涼。
不知今后,還能否有再見臨安的一日。
馬車緩緩駛離,一路向西,先到漢中,再北上隴右,最后前往咸陽。
三千多里的路程,走了將近四個月,等到抵達咸陽時,已是第二年的春天。
此時的李驍,正留在關中坐鎮。
這是他的習慣,每占領一處新地,總要親自監督編民、分田、耕種等民政事務,確保統治根基穩固。
這日,他正在第二鎮的軍田巡視,腳下是剛翻耕過的土地,散發著泥土的清香。
在北疆的戰斗序列中,除了武衛軍完全脫產,其他軍隊皆是半耕半戰。
李驍確定由第二鎮留守關中后,便從繳獲的士族田畝中劃了一部分作為第二鎮的軍田。
由士兵耕種,雖不能完全解決口糧,卻也能分擔不少壓力。
除此之外,俘虜的那十萬戰俘兵也沒閑著,同樣需要種地甚至是墾荒。
北疆不能白養活他們。
有些人被精挑細選后加入了七鎮,其他人則是會在第二年遷移去北疆西垂三州,他們需要為自己種出路上吃的糧食。
在這忙碌的春耕之中,李驍更是親自下地干活,同時對著旁邊的宣德司參軍吳立震問道。
“在金國的宣傳做得如何?”
吳立震邊干活,邊匯報:“回大王,咱們已派了不少人手潛入金國。”
“告訴了金國的那些百姓們:在北疆種田,只需繳納四成租稅,無任何苛捐雜稅。”
“而且咱們北疆優待俘虜,關中之戰的金軍將士,大多已歸附北疆,不僅種著低稅糧田,還能時常吃肉,不少人還當了官。”
“總之就是往好里說,就是要讓金國百姓知道,來北疆有好日子過,讓戰俘的家人們來尋親。”
“做得好。”
李驍點頭表示滿意,又轉向渭北巡撫高忠義:“高巡撫,這幾個月接收了多少金國難民?尋親的又有多少?”
高忠義回道:“回大王,停戰以來,共接收金國難民三千余人,大多是渭河南岸的流民。”
“尋親的有五百余人,多是戰俘的親屬,咱們已安排他們與家人團聚。”
“不過很多戰俘之前都是流民,或者沒有來得及成親的年輕人,自然少有家人。”
李驍微微點頭,沉吟道:“沒有家人的牽掛自然是最好。”
“等他們去了七河,體驗到了那里異族女子熱情,說不定就樂不思蜀了。”
等春種結束之后,李驍便會帶著第一鎮和五個戰俘萬戶,返回龍城。
他已經命人對所有戰俘進行了簡單的甄辨,帶去北疆的,絕大部分都是在中原沒有太多牽絆的。
就在李驍查看戰俘耕種情況時,帳前親兵急匆匆跑來匯報:“啟稟大王,羅副都統來報,宋國的順義公主,已抵達伏羌城,請大王示下。”
李驍聞言,停下腳步,淡淡說道:“傳令羅副都統,派人護送來咸陽,讓她隨本王一起返回北疆吧。”
北疆的寒冷,會凍死很多蟲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