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故土百姓的深切關懷,以及一種渴望被新朝真正接納、并未同胞爭取一線生機的卑微期盼。
趙德昭一份份仔細批閱,時而頷首,時而沉思,他看到王旦的格局與仁厚,看到寇準的銳氣與權謀,也看到中原士子的實干,更被那幾位契丹進士筆下流露的真切民情所觸動。
“官家,請看這份!”薛居正突然走來,手中捧著一份卷子放在趙德昭面前。
趙德昭觀其神情,笑著道:“能得薛相親眼,朕也好奇寫了些什么!”
趙德昭展開卷子,躍入眼簾的便是八個字,“華夷一體,共為宋民”。
趙德昭眼睛一亮,繼續朝下看去。
此人核心論點是,遼國已亡,疆土盡歸大宋,如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無論契丹、漢、渤海,便不再是“他們”,而是“我們”,都是大宋皇帝的子民。
“朕一直便是如此說的,可這些卷子的論點,還是涇渭分明...”趙德昭頻頻頷首,心下激動。
自己發去北方的政令,便是將契丹百姓當做大宋子民來看待,可今日的這些卷子,考生所言治理,仍舊將契丹人看作外人,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治理。
只有這一份,當真是寫出了自己所思所想。
“治理新土,不應在著眼于如何對付契丹人,而應著眼于如何讓所有宋民安居樂業,共享太平。”
趙德昭深吸一口氣,繼續往下看去。
過度強調胡漢之別,本身就是一種分裂,朝廷的政策不應再區分“中原”和“北地”,而是建立統一的標準,讓北地百姓感受到的是皇恩浩蕩,雨露均沾,而非征服者的施舍。
這就在政治認同上,一下子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完全契合自己想要建立一個超越民族、真正大一統帝國的終極理想。
具體方案,此考生也提了幾點。
其一,在制度上堅決一統,主張軍政、財政、司法大權必須毫不遲疑、毫無差別得收歸朝廷,立即推行統一的賦稅制度、法律條文、官員考核標準,這確保了朝廷的絕對控制力。
其二,文化上柔性浸潤,但在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層面,他反對粗暴替代。
比如在北地建立官辦學堂,不僅教儒學經典,也教醫術、農術、算學等實用技能,無論胡漢,入學即有補貼,成績優異者包攬前程。
用實實在在的好處吸引人,讓追求宋式教育成為北地百姓自發的、榮耀的選擇。
另外,也尊重北地百姓的習俗,明確哪些是必須統一的,哪些是可以保留的,比如服飾、節慶、祭祀儀式。
不易其俗,而漸革其心,通過時間和平和的引導,讓舊俗自然演化和融入新的文化氛圍中。
王旦的方案最優,但稍顯被動和緩慢,是完美的執行者藍圖,而寇準的方案最銳,見效快但后遺癥風險大,是亂世能臣的猛藥。
而這位的方案,兼具了王旦的柔和寇準的剛,加上拿過來最高層次的“道”,即構建一個超越民族隔閡的天下國家的統治哲學和實施方案。
他的策略不僅解決了眼前問題,更指向了未來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統治根基,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內部認同上的摩擦,為即將到來的盛世所需要的長期穩定和內部凝聚力,提供了最高層的設計思路。
同時,趙德昭也看出此考生文筆雄厚,詞藻華麗而不浮夸,說理透徹而富有感染力,既能以情動人,又能以理服人。
文章通篇洋溢著一種開國盛世應有的自信與包容氣象,他好像不是在解決一個如何治理契丹人的麻煩,而是在描繪一幅天命所歸、萬國來朝的宏偉藍圖。
看了他的文章后,好似所有人都能相信,若采用他的策略,不僅能安定北疆,更能彰顯大宋無與倫比的德政和王道,成為吸引四方歸附的樣板。
狀元,若不出意外,便是他了。
趙德昭這才想起還不知這答卷出自何人,抬眸朝卷首看去,“蘇易簡”三個字赫然在上。
“原來是他啊!”趙德昭一點也不意外。
蘇易簡,原本就是狀元之才。
原以為命運的齒輪轉動后,憑借寇準或者王旦之才,也能做一回狀元,不料蘇易簡再度同他們一科,且憑借敏銳的思維和雄渾的文筆,再度勝了他們一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