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一路抵達洞內,除了些許細碎的砂石外他沒看到任何動物遺留下來的糞便,更沒嗅到任何怪異的氣味兒,這點很讓他滿意。
同時也說明這里可能確實未被其它動物踏足過,還算片處女地。
山洞內部高度約莫3,洞頂凹凸不平,呈青黑色,像是一塊巖石粗糙的表面。
自陳舟落腳處往前,洞壁勾勒出一個不規則的橢圓形,整體空間大約120平方米,地表以砂石為主,間或摻雜著堅硬的巖石。
這里同樣沒有動物毛髮或糞便,但不代表沒有生物活動的痕跡——
陳舟在砂石中發現了一些早已晾乾的昆蟲尸體,還找到了一截大拇指粗細的不完整蛇蛻。
擔心附近藏有冬眠的蛇類,他還仔細地搜尋了一圈,並且用長矛翻動了一下比較鬆軟的砂石,結果一無所獲。
那條蛻皮的蛇似乎只在這里短暫地停留過一會兒,待換下蛇皮后便永遠地離開了這里。
再往里,洞壁上分出兩條岔路,其中一條寬闊些,約莫2高1寬,可容納一人通行。
另外一條便顯得格外狹窄了,僅有1.7高,80寬,陳舟必須要彎腰側身才能擠進去,而且進去以后走不了兩步就得停下,以避免被卡住。
看這條岔路的狹窄程度,保爾想鉆進去更沒戲,倒是畢楷可以嘗試一下,他的體型在三人中最瘦小,而且習武之人,靈活度也不差,遇到一些特別狹窄的地方甚至可以縮骨。
不過陳舟對這條岔路並沒有多大興趣,120平的空間已經足夠使用,他只想知道這條岔路通不通風。
如果岔路通風的話,便有在洞內生火的可能了。
但湊近狹窄岔路,認真聽了一會兒,感受過這里的氣流走向后陳舟最終否決了這一想法。
他既沒有聽到穿過縫隙產生的風聲也沒感受到清冷的風或是新鮮的空氣,這說明岔路應該是通往洞穴更深處乃至地底的,往那里排放煙氣很有可能會重新涌上來。
被迫打消利用狹窄岔路通風的想法后,陳舟又探索了較寬的岔路。
有過深潛的經驗,對於洞穴內部空間的走向和高低落差,他格外敏感。
寬岔路非常長,在其中行走的過程中陳舟能明顯感覺到這條道路總體是向下延伸的,也就是說沿著這條路前進,他是在一點點深入山體內部。
向前向下途中他不止一次看到兩側出現新的岔路,不過那些岔路都更加狹窄,根本無法容納他的軀體。
整個岔路基本呈不規則的魚骨狀,而且極為狹長。
陳舟一路走了接近200都未走到盡頭,只是愈發深入地底,兩旁的裂隙也越來越多了。
除此之外,岔路中的光線也越來越稀少。
陳舟雖然具有夜視能力,但夜視能力不代表他可以在完全無光的環境中視物,起碼也要有微光這個前提條件他視網膜中的運動傳感神經細胞才能發揮作用。
由於這里接近無光,他能看到的景象也越來越黯淡,並逐漸接近正常人認知中的“伸手不見五指”了。
擔心再往前完全看不清景象后失足跌入深坑或是一頭撞在鋒銳的石頭上,陳舟果斷停止向前並掉頭重返洞穴開闊處。
……
探查過后,他對這個山洞很是滿意,認為它完全具備改造成庇護所的資質。
當然,山洞中的那兩條岔路著實有些煞風景。
狹窄的岔路陳舟打算直接用石塊封住,至於較為寬闊的岔路,他想將其利用起來充當柴房。
砍伐成短塊的木條直接塞進那岔路深處,長達數百米的岔路可以儲藏足夠消耗一整年的柴火。
而且洞內十分乾燥,有利於加速木柴中水分的流失,同時可以避免柴火被雨水打濕,這也就變相減少了燒火時產生的煙氣。
唯一有點麻煩的就是山洞向下傾斜且略顯狹窄的入口。
確定要將這里改造成過冬的庇護所后,陳舟打算辛苦一些,製造一條方木階梯,自上而下鋪下來,既能防滑也能減少跌落的風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