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之恥?”林知清重復了一下這幾個字。
如此沉重的話,足以看出這大盛上下對武清的恨意。
不過,這武清的所作所為,確實當得上是“昏君”。
據林青山所說,當時林家在文道頗有建樹,在朝堂上也算是能保全自身。
但林青山看不得敵國肆意屠戮邊疆的大盛百姓,于是不顧林家反對,執意遠走邊關,投軍對敵。
幾年以后,他在邊疆帶領兵士壓制住敵國時,盛京城內,武清依舊縱情歌舞,不理朝政。
先帝暗中聯系了長期遭遇打壓的沛國公,與不得重用的大學士等人,一同推翻了武清的統治。
那一場大戰結束以后,林青山才被召回朝。
當時同先帝一起反抗武清之人,如今皆是身居高位。
沛國公、大學士、太傅,都是中流砥柱。
包括當時馳騁沙場,立下大功的林青山,也受了重用。
而先帝在那場大戰以后,身體徹底垮了。
因不想重蹈覆轍,也不想讓當時皇室的屈辱為人所知,他下令將所有與武清有關的東西通通銷毀,封鎖了這一段歷史,嚴禁任何人談論與傳播。
隨著時間流逝,知道當年那件往事的人越來越少,即使還在世,也不敢宣之于口。
這便是關于那位女帝“武清”的故事。
信的末尾處,林青山還提到了,武清的“清”字與林知清的“清”字乃是同一字。
看完信以后,林知清很難不去思索祖父提出這句話的用意。
從林家現在所面臨的狀況來看,反對重審一事的大學士等中立派大臣,確實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都參與過女帝武清之事。
而名字里帶了一個字這一點,是林知清和那個女帝唯一相似的點。
若說因為名字里有同一個字便反對重審林從戎一案,林知清并不覺得這是一個合理的理由。
難不成那些人覺得她是下一個武清?還是有誰預言過下一個武清出自林家,又或者她是武清流落在外的血脈?
不不不,武清的兒子也就是現在的皇帝,都已經老態龍鐘了。
怎么會有一個她這么年紀輕輕的血脈。
林知清將在小說里看過的那些離譜理由都一個個從腦海中甩開。
思來想去,她始終無法想通其中的關鍵。
自己同女帝,到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林知清捏著下巴,想了好半晌,始終只能想到性別這一點。
但聯系武清的故事,林知清搞懂了另一件事。
為什么現在大盛對女子設下重重限制和禁錮,這多半是掌權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怕再出現一個武清那樣的女子。
從這個角度想,林知清心中隱隱有些懷疑,那些人難不成以為自己是下一個武清?
因為一個人而圍剿所有女子?
這太荒謬了。
林知清搖搖頭,那些人不可能敏感到這個地步吧。
但有的時候,越荒謬的想法往往越有可能是正確答案。
林知清無法確定此事的真偽,但那些人的共同點確實與武清有關。
她現在只能盡量往這一線索靠。
倘若那些大臣真的是怕自己成為第二個武清,那她又該怎么應對?
想到這里,林知清有些氣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