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自己看得到,其余人也看得到,如東平郡王蠢蠢欲動,為何敢冒著朝廷大怒的風險私下聯合蠻人不也是看出了朝廷目前的困頓么。
同樣的機會,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而已,
自己和東平郡王只是做事方法不一樣。
自己的五萬余大軍領的是實餉,而且要高於朝廷原來的軍餉,因為現在物價高,還按照朝廷以往的軍餉,哪怕是實餉,對於軍士們依然不公平。
因此自己的辦法是鼓勵經商,通過擴大社會財富總額來獲得需要的軍費。
但是東平郡王他們這種舊時代的人,用的還是舊時代的辦法。
為什么他要聯合蠻人
因為蠻人便宜啊。
採用的是降低成本的做法。
漢唐一直都是這么做的,后患無窮。
大明其實也是這么做的,努爾哈赤的祖上幾代都是大明忠實的邊地將領,從永樂帝時期就很受喜歡。
聽話好用便宜,所以大明才會同意這一支內遷到建州。
這一支漁獵文明部落獲得了資源要比別的部落更豐富的地盤,有了可耕種的土地,又靠近了遼東,方便獲得大明的物資,建州女真很快強勢出頭。
都是游獵,誰比誰能打不成
攻伐過程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但是建州女真背后能從大明獲得物資,又能通過耕種土地生育更多的人口,比別的部落更快恢復元氣,所以才能一個個滅掉對手。
所以王信對東平郡王的舉動非常不滿。
其實論起關係來,賈府與東平郡王關係更深厚,遠比北靜郡王關係要好,賈府祖上與東平郡王祖上是戰場上的同袍,寧榮二府里有初代東平王的墨寶。
而且榮寧二府的莊子也在遼東北鎮,也就是東平郡王的藩地,
大黑山有兩萬畝寧國府的莊子,小黑山有兩萬畝的土地是榮國府的,兩座山也屬於二府。
所以原文中,寧國府的老烏頭帶著兩千五百兩銀子,與各色山貨送回府里,通過路上的描述,
看得出是關外,又有預期的五千兩。
關外土地收成遠少於內地,一畝地能收貨一二石糧食不錯了。
賈府實力不如以前,很多事情辦不到了。
折銀不是百姓想賣糧食就能賣的,控制在地方大戶手里,市面上一兩銀子兩石糧,但是收糧不是這個價。
折銀是一兩銀子四石。
以己度人,自己缺錢都如此難熬,何況遼東的東平郡王,與賈府祖上的關係在深,頂多不扣賈府物資罷了,所以該怎么折銀還是怎么折。
那么兩萬畝耕地,因為連年天災導致收成不好,一畝地可能連一石的收成也沒有,加上天高皇帝遠,莊子
至於那些各色山貨,死的活的則來源於黑山。
好像自己兒子出生的時候,東平郡王府上還送過一份禮,因為送禮的人太多,自己又沒打算回禮,便沒有放在心上,這些禮品都換成銀子充了軍費。
現在自己熬過了最難的時刻,
收支開始平衡。
帳冊上還好有了二十余萬兩銀子,但是他還欠了各家三十余萬兩銀子。
所以每當想到朝廷每年都會虧欠自己四十二萬兩軍費,他心里就不痛快。
而且大周明明沒有原時空的后金之患。
不需要每年投幾百萬近千萬兩銀子拿去填補遼東,代價是九邊大部分士兵幾年都領不到軍費,
但是大周卻有和大明一樣的官員之禍再多的銀子經過他們的手,到了
猶如崇禎朝收到的稅賦,實際上已遠超天啟萬歷。
在收稅方面,崇禎皇帝的確很有能力,比他哥哥和祖父要強的多,可最后落不到士兵手里啊,
要不他死前感嘆文臣個個可殺,不把武官帶上呢。
所以自己沒有重返大同的時候,大同的軍費一百四十萬兩,到了大同還有九十八萬兩,但是最后落到土兵手里的連零頭都不到。
見微知著,也可知遼東都司又是什么個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