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監軍肯定不可取,這玩意已經用大明潮證明了,只要給文官一點機會,那就必定會糜爛侵染軍權。
文書官不同,文書官也是軍籍,不算文官,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監督軍隊戰功記錄,還有對軍隊紀律進行即時性糾察。
不過,這樣明顯還是不夠,原來的漢軍規模不大,滿打滿算就不到一萬人,連一個師都沒法完全滿編,用文書官作為過渡倒是剛剛好,還能對軍隊紀律即時糾察。
可現在的漢軍,經過幾次擴軍下來,軍隊的規模已經變得相當龐大,算上水師在內就有超過六個師的兵團,還有炮兵、騎兵等部隊。
文書官有些不太夠用了,就目前的漢軍軍隊規模,文書官最多只能下到指揮使一級,再往下深入就抽不出人了。
這樣肯定是不行的,必須擴充文書官的數量,還有對文書官的職權也要進行補充完善。
聶宇制定《講武堂綱領提要》:
第一,講武堂實施分門式教育,不再跟原來樣,讓所有士卒一起教。
第二,完善講武堂課程,對進學的軍官培養忠君愛民思想。忠君忠的是漢王這個君主,愛民愛護的是天下百姓。
第三,增加必修課:分田、免稅、釋奴。系統性的教授進學軍官,為什么漢軍要給百姓分田,給百姓免稅,不許地主蓄養奴婢。
第四,制定新軍規,原來的指揮使一級才配備文書官,現在換成下到把總一級也要配備文書官,文書官改名文教官。
第五,編制漢軍的軍歌。
第六,文教官除了本身職責,閑時要給士卒們講課,給他們講講他們到底是為何而戰
第七……
……
一系列的新規章程被一條的寫出來,有幾條寫完后便被聶宇涂掉,或是經過幾番修改。
到底還是要顧及時代發展,不少東西還是沒辦法放在這個時候去用,就說利用講武堂培養軍官的忠君思想,這就屬于時代的局限性。
天下大同對當前的中國還是太早了,聶宇只能先保證自己的權力,等他帶領中國走完了工業革命,完成了生產力的突破,到時候該怎么走后面的路,就交給后代們自己去決定了。
聶宇在各個時代的軍隊,東抄了一點,西抄了一點,總算是把軍隊和講武堂的改革方案定下。
接著去搞民間文教改革,相比講武堂聶宇能夠言而定,民間文教問題就顯得比較麻煩了。
因為講武堂只局限于軍隊,要培養出忠君愛民的文教官,只需要砸錢就夠了,砸的再多那也是小錢,戶部的錢袋子完全得起。
但民間文教不一樣,這可不是簡單點小錢就能解決。
漢軍目前治下人口早就突破千萬了去掉老人和年輕人,剩下需要接受文教的主流群體——孩童,起碼能有百萬之眾了。
上百萬的孩童全都接受教育,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光是前面戶部出錢,建立的農村社學(小學),錢簡直如流水,而且幾乎看不到半點收入回報。
林文昌這戶部尚書,差不多隔三岔五就要在奏本里面哭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