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文教改革
內閣。
大漢的內閣制與偽清的內閣制,二者還是有著極大不同。
實權上,雍正設立軍機處,偽清的內閣事實意義上成為空殼。
官銜上,偽清內閣大臣官秩品級雖高,直接到達了正一品,一人之下的高品,但卻不再兼任六部尚書,對六部影響力幾乎完全喪失。
大漢內閣不一樣,實權上與秘書閣相互分權,內閣掌國家民政,秘書閣掌國事軍務,各司其職。
官銜上大漢內閣復古前明,以諸部尚書為入閣條件,入閣以后不會卸任尚書官職,讓內閣能對各部具備一定影響力,不至于內閣連命令都發不下去。
大漢內閣從設立,到確定閣臣人選、位次,前后了兩個多月。最終定下:劉駿(首輔)、顧景(次輔)、林文昌、王若愚、呂志宏、姚宏毅。
除了首鋪和次輔,其余閣臣位次沒有先后之分,因為都是年紀輕輕就入閣,許多東西都還在慢慢摸索。
值得一提的是,大漢內閣雖然目前閣臣可以兼任尚書,但也僅限于閣臣,首輔不能身兼尚書官,此為常例。
“大王的批復下來了。”
顧景手里拿著已經標注圈紅,說明批復過的奏本說道。
劉駿接過快速掃看,接著傳給下一人,等輪過一圈,所有人都看過。
呂志宏點頭說道:“看來大王當下是沒有要開科取士的意思了。”
顧景說道:“不開科取士是對的,大王才剛剛稱王不久,便著急開科取士,效果上只會適得其反,讓天下士民都看輕了我大漢。”
林文昌補充道:“開科取士是要錢的,如此大的財政支出,今年要想開科取士,那明年攻略襄陽之戰,也就不用打了。”
王若愚跟著附議:“襄陽有我大漢情報司的內應,打下來不難。可襄陽殘破,又遭到白蓮教幾度肆虐,若要使其恢復,那開科取士就必須要先緩一緩,等財政寬裕了再去搞。”
說來說去,還是在一個錢字。
聶宇否決了開科取士,不僅是他不想那么早就把科舉的口子放開,要為后面的文教改革鋪路,還在于大漢確實沒多少錢了。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啊!
大漢既要對外戰爭擴張,又要對內搞教育改革,還要大搞移民基建,錢如流水都是保守了。
跟徽商合作分紅的銀子,看著是很多,都是以萬兩為單位,可送到了大漢這個吞金獸嘴里,那連塞牙縫都不太夠。
劉駿說道:“大王暫時不想開了科舉的口子,但文教改革卻是勢在必行的。”
劉駿說著攤開那部《文教改革與義務教育》,這是聶宇乾綱獨斷直接下發到了內閣的王命詔書,越過了大事小事先與內閣開會商議的辦事流程。
重視歸重視,可頭疼也是真頭疼。
內閣眾人傳閱看過后,只覺得壓力山大,不光是文教改革的壓力,還有義務教育的重負。
顧景作為禮部尚書,兼負大漢治下的文教工作。他皺著眉說道:“文教改革的事情先放在一旁,這義務教育委實有些太艱難了。說句不好聽的,我大漢治下如今也才不過一省半之地,光是適齡孩童就能找出數十萬人了,這么多的孩童全都要進學讀書,這錢糧負擔實在是太大了。”
林文昌說道:“文教改革都已經要慎重對待,義務教育就算現在勉力去做,可等到將來地盤更大了,適齡孩童更多了,那又該怎么辦”
劉駿說道:“大王已經在上面說的很清楚,義務教育只辦小學的三年,三年以后百姓學子可以自行選擇,要不要繼續到中學、大學讀書。而且,就算是義務教育,官府只負擔束脩,其它的錢糧消耗,是百姓家庭自行解決。”
王若愚搖頭:“這是在給百姓增加負擔啊!百姓家的孩童全都強制讀書進學,哪怕只有三年,那對尋常百姓而言也是不小的支出。到時怕是會有許多百姓會對官府心生怨懟,這已經是在累民傷民了,大王怎么能做出此等決策呢”
義務教育是在累民傷民
聽著很離譜,但王若愚在內的內閣眾官確實都是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