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中書舍人,職權雖低,可能夠時常看到中樞大佬。
能在內閣干滿一年中書舍人,還混不出名堂來,那就不是朝廷有問題,而是你這個人有問題了。
聶宇不擔心這三個人混不出頭,他這幾天已經對照過資料,知道了袁名曜的來歷,原來是做過魏源的老師,另外一個榜眼干脆就是魏源的親叔叔。
可以說,就他們兩人,對魏源將來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
師夷長技以制夷啊!
又是《海國圖志》的作者,牛人中的牛人。
算算時間,魏源是五年前剛出生,這會應該才六歲大,還不到求學的年紀。
正好趕上了大漢改革學府,能夠去上大漢的新式小學。
這個時空的“近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應該不會再是魏源。但也沒關系,魏源還沒長大,那就先重用他的老師和叔叔。
反正這三人都是人才,就連那個考到三榜第三名的劉之綱。這貨名氣很小,幾乎沒有留下什么傳記,但他給魏源做過開蒙先生。
作為存有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岳麓書院,湖南確實頂級人才太多了。
聶宇又說:“待你們一年之后外放,孤會在鶴峰、湘西、寶慶三地,增設新縣,你們到時候自己去選一個地方外放。今后科舉出來的一甲進士,都會去這些最窮最苦的地方。當然,去了這些地方,升官肯定也比富庶之地更快。”
鶴峰、湘西、寶慶這三塊地方,不僅窮的很,土族少民還多,治理起來相當麻煩。
但再麻煩,大漢也要解決問題,不可能一直搞羈糜統治那一套。比如湘西苗人首領石柳鄧,名為首領,實為苗王,大漢不可能長期容忍石柳鄧做苗王,這不利于大漢對湘西的改土歸流和漢化統治。
所以,大漢中樞的初步方略,就是先在三塊地方,增設新縣,遷移一部分漢民,讓那里土漢混居,相互通婚漢化。
這屬于長期工程,初期肯定非常艱苦。
不光當官的艱苦,漢王這邊也要受累,鶴峰那邊已經沒有問題,因為漢王已經娶了一個土家妃子,而湘西、寶慶還在繼續談。
湘西苗人已經松口,他們也要嫁一個苗妃過來,他們才會放開湘西封閉,讓大漢官員在里面建城置縣。
“臣愿去湘西做官。”袁名曜聽完漢王訓講,帶頭做出表態,而且上來就選湘西。
因為就這地方他覺得最窮,一個湘西地名,就能看出肯定沒開化。
魏輔邦、鄧顯赫不甘其后。
“臣愿去寶慶。”
“臣愿去鶴峰。”
一甲進士們帶頭做表率了,剩下幾十名新科進士,紛紛表示自己也要去最窮最苦的地方外放。
不只是漢王那句,越窮的地方升官越快,還是他們太年輕了,胸中難免有股子熱血沒有涼透。
這股子熱血,支撐著他們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業,而不只是想著做官貪污斂財。
他們的選擇沒有大錯,作為大漢首科進士,只要大漢沒滅,他們接下來的升官速度,肯定比一般人要來的更快。就算政績中規中矩,沒什么出彩,升遷肯定也會優先擇用,吏部就肯定會記住今天這六十一人。
“好,有志氣。”聶宇大笑說道,“孤剛剛對狀元他們說的話,對你們同樣有效,不用顧及名次出身,凡是在窮苦地方為官,越窮苦升的也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