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問的怎么看,但都已經把勸進書信給他們傳看了,說明漢王心里對勸進已經有了計較。
場面一時沉寂了片刻。
鄧顯鶴當先開口說道:“我大漢昔以反清復漢為旗,如今南京已復,南方半壁大半皆已駐滿漢旗。值此時刻,大王正當進位九五,既應天下人心,又能厘定正統,宣示中國之天命已復我漢家!”
鄧顯鶴這話簡單歸納一下,就是趕緊登基稱帝,確定正統大義名分。
只要大漢這邊稱帝了,之后就能名正言順的說偽清是韃虜,還能讓偽清那邊的官紳集團認為天命已變,偽清這韃虜王朝撿來的江山,也該到鼎革換代的時間了。
聶宇聽罷繼續問道:“若是孤以南京登基建國,會否太早了些”
袁名曜立刻說道:“不早不早,登基大事早有早的好,晚也有晚的妙。南京已經光復,南方人心不說盡歸我大漢,那也盡懾我大漢,而且南京打下了,偽清已經不會再像之前輕視我大漢。就算大王不稱帝,我大漢也已成偽清心腹之患。既如此,何不直接稱帝,還能號召人心,宣示我大漢實為進取王朝,而非僥幸得國之怯懦反賊!”
聶宇微微點頭,對登基稱帝已經沒有疑慮。他想了想,又接著問道:“既要稱帝,那么國號又該怎么選”
稱帝的國號、年號、日期等大事,應該都是內閣來討論商定,但這時也可以先問問秘書閣的意見。
這也算是一種考校,回答的對錯與否都沒甚關系,反正也不會真問一下他們就做決定。
有個年輕秘書官忽然拱手回答:“臣以為既要稱帝建國,國號可選定為大明。”
此話一出,眾人嘩然。
所有人齊刷刷看向那個建議改國號大明的人才。
發言的秘書官似也知道自己說的不太妥,連忙解釋道:“大明雖為前朝國號,但前朝到底為我漢家王朝,民間百姓及反清義軍多有知悉。而且大王又剛拜謁過明孝陵,前明太祖昔年便是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旗號。大王現在稱帝建明,實則暗合復明,正呼應我大漢驅逐韃虜、恢復漢家中華之功業!”
總結,大明在百姓那里知道的多,比他們大漢有市場。
改國號為大明,可以吸納百姓和民間反清勢力,包括天地會這些以反清復明為旗號的義軍投奔。
不過,這些理由說完,很快有人出言反對,反對的人正是魏輔邦。
魏輔邦說道:“國號大明實為不妥,先不說吉不吉利的話,大明都是已經滅了一百多年的前朝。大王甚至不姓朱,如何能夠復稱大明,還是說等大王登基改了國號,再找一個朱家人共享社稷天下”
“這……”最先發言的那人瞬間有些啞口無言。
魏輔邦趁勝追擊,繼續說道:“大王,臣以為大明不可取,可以大周為新國號。畢竟,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也!”
雖然以周為國號的王朝,除了東西二周這兩個正統的以外,剩下的普遍都是短命鬼。
北周、武周、后周、大周(張士誠)、吳周,沒一個能活過百年的,就連活過五十年都夠嗆。
但這不代表周的國號有問題,只能是人不太行,北周那是鮮卑異族,武周那是牝雞司晨,后周就不說了,一報還一報,張士誠的大周純就是草臺班子。
最近的吳周,那更是大漢奸加三姓家奴吳三桂稱帝的國號,這樣的無德之人也配坐天下
而大漢則不同,大漢的起家之路沒有黑點,口號也是正的不能再正,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百姓盡皆擁護愛戴。
如此,立國號為大周,周朝天下八百年,偽清韃虜堪堪一百五十載,壓得死死的。
魏輔邦說完,袁名曜提出不同意見:“大周、大明,皆為舊號,既為舊號,那還是能不選用,就不選用。大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此為千秋偉業,應配以響亮國號。”
有人眼前一亮:“還是以大漢為國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