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蘭芳戴燕
嘉慶和崇禎真的太像了,兩個人都是撿來的皇位。
性格上也是相似的優柔寡斷、朝令夕改,對文官集團也都沒有很好的辦法,看似擁有實權,實則朝堂內外完全就是篩子。
甚至于兩人面對的形勢局面都是差不多。
崇禎年間,大明內憂外患,農民軍和關外的清軍、蒙古人反復折騰。
嘉慶年間,白蓮教大起義,波及半個中國,還跟著引爆了西南少族紛紛起義,清軍完全沒有能力鎮壓,只能依賴于地方豪族地主組織起來的團練寨堡。
光論起義的規模,還有持續的時間,崇禎和嘉慶幾乎不相上下。
二者唯一的不同,就是嘉慶時的偽清尚有余力,而且身后有著退路,哪怕最終打不贏,也能退回關外老家,茍延殘喘。
崇禎不行,崇禎年間的大明已經基本瓦解,他只能孤注一擲。
歷史上,嘉慶靠給土紳地主們讓權,雖然最終打贏了白蓮教,但也把清廷打得元氣大傷,至此一蹶不振。
因為嘉慶讓出來的權力太多,偽清在地方的控制力迅速衰弱,而且是不可逆的衰弱,地方官府開始收不上來稅了。
沒有了財稅,偽清國力難以恢復,無法繼續壓制地主,就更收不上來稅,無限惡性循環。
現在,這個時空因為聶宇的到來,嘉慶面對的局面形勢只會比歷史上來的更糟糕。
嘉慶已經撐不了多久了,各種意義上的撐不了多久。
……
婆羅洲(加里曼丹島),蘭芳國。
蘭芳國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地處婆羅洲以西,領土面積達到極盛時占據西婆羅洲的三分之一。
第一任總長羅芳伯為廣東嘉應人,最初是受到了婆羅洲金礦吸引,帶著一批廣東家鄉的老表“過番(出海)”淘金。
這種“過番”謀生活的方式,在清初到清中時期十分常見,因為彼時的福建和廣東,確實太窮了,人多地少,壓根不夠分的。
閩粵百姓為了謀生路,只能漂洋過海到海外討生活,再加上許多造反的農民軍、天地會黨成員,同樣也會在失敗以后出海“過番”,來逃避清廷的追捕。
前前后后上百年的時間里,南洋一共出海了700多萬中國人。
又因為廣東人喜歡做生意,也善于經商貿易,所以來到婆羅洲的華人普遍都得到了當地土著酋長的歡迎。
這些華人為了在婆羅洲站穩腳跟,同時擴大貿易盈利,以及抱團取暖,對抗歐洲殖民者(主要為荷蘭人),就創辦了一個個“公司”性質的結社組織。
一開始,西婆羅洲勢力最大的華人結社為吳元盛帶領的“聚勝公司”。這個吳元盛來頭也不小,他的真實身份為廣東天地會成員。因為三十年前起義失敗,被迫出海逃奔婆羅洲,并創辦了“聚勝公司”稱霸西婆羅洲。
羅芳伯之前也是“聚勝公司”的下屬,跟著吳元盛后面混的公司頭目,后來羅芳伯勢力變強,超過了吳元盛,就自立門戶創辦“蘭芳公司”。
西歷1777年,也就是二十三年前,羅芳伯的“蘭芳公司”地盤已經非常龐大。在好幾個公司頭目以及各部托庇的土著酋長勸說下,羅芳伯在東萬律正式成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并擔任第一任的“大唐總長”。
當然,什么大總長在荷蘭人,還有當地土著酋長的眼里,那都是幌子。
羅芳伯實際就該是蘭芳國的國王。
羅芳伯這個大總長,一共執政了17年,差不多在五年前才因病卸任去世,臨終前推舉江戊伯繼任大總長。
蘭芳都城,東萬律。
闕四伯滿臉不敢置信:“大總長,您說您要歸國”
江戊伯有些無奈,對這個沒什么文化的老四解釋道:“我不是要歸國,我是去朝覲的。去年英國人路過咱們新港,帶來消息說大清國內發生大變故,有一位大漢國王,已經基本統治了大清以南。”
一旁的老六古六伯連忙說道:“不錯,我之前也見到了幾個廣東商人,他們也帶回消息,好像是說大清國已經快不行了,大清南方現在已經是大漢皇帝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