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你部會攻郁林州,務必拿下郁林州城。”
“是。”
“錢總鎮。”
“屬下在。”
“命你部會攻梧州府,務必拿下梧州府城。待梧州府和郁林州拿下,你便率第二鎮與李總鎮的第三鎮合兵,往西繼續攻略潯州、平樂二府。”
“屬下得令。”x2
“……”
陳有年沒有耽擱時間,直接就在會議上安排了部下各鎮的戰略目標,反正就是往西以迅雷之勢,快速的把廣西東部給啃下來。
幾年的行軍打仗下來,陳有年大字沒認識多少,頂多就是能看懂軍令文書,但是戰術打法倒是跟著學會了不少。
其中最好用的莫過于兵貴神速了,這一套甚至普通軍隊都沒法用,非得漢軍這種職業軍人,還得是糧餉補給充足,士兵戰斗意志高昂的百戰精銳才能打得出來效果。
過去幾年下來,清軍往往都是被漢軍的速攻,給打得措手不及,這才丟城失地特別快。
湘西清軍大敗,湖廣戰場一敗涂地,偽清派過來的湖廣總督鄂輝戰死,幾乎全是敗在了準備不足,倉促應戰上面。
清軍那邊甚至還研究過漢軍的打法,但研究來研究去,發現壓根無解。
漢軍可以說發動攻勢就發動攻勢,軍需的調動到民夫和士兵的集結,各項資源調動全都太快了,真就宛如一臺戰爭的機器。
反觀清軍這邊,從消息的傳達,到各級官僚機構做出反應,之后再調動軍隊、征發民夫、籌措糧草……等全部戰前準備做完,漢軍已經把該打的都打完了,都在準備迎戰清軍來攻了。
沒辦法,這是軍事效率上的差距,沒有電報作為通訊媒介,沒有分田來調動百姓積極性,再加上地方嚴抓廉政,又設立基層的農民公會、村長、鎮長逐級將權力滲透鄉野,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百姓民力。
不打仗的時候,這些可以用于提高地方生產,調動百姓生產積極性,統籌應對自然災害,增加地方財稅收入。
打仗的時候,那就可以立刻化作大漢這個國家機器的戰爭潛力。
要不是大漢還要考慮打仗的民力損耗,還有擴張地盤太大,賑災的錢糧不夠用的話,聶宇甚至還能在目前的常備軍基礎上,再暴兵擴軍一倍。
廣東漢軍定好出兵計劃,不到十天就已經分兵開拔,同時對梧州、郁林、廉州三路發起進攻。
廉州府。
偽清廉州知府史積薪,這家伙驚聞漢軍沿著雷州府打過來的消息,立刻下令安排全城戒嚴,同時組織鄉勇民夫準備守城。
雷州府到廉州府,雖然同屬一個省,但兩府之間卻只有一條狹窄通道能走。
因為廣東到廣西之間,有一道綿長的云山大山阻隔,廉州府要從地理區劃上,不應該屬于廣東,而更應該歸于廣西。
但誰讓廣西這里的漢民實在太少了,前明的《粵西叢載》記載:“廣西一省,狼人(僮人)居其半,其三瑤人,其二居民(漢人),以區區二分之民,介蠻夷之中,事難猝舉。”
廣西漢人太少了,一省只占十分之二。
不論誰家當皇帝都是不放心的,只能強行對廣西進行拆分,把廣西入海口的廉州府拆給廣東管轄,以此來遏制廣西發展,讓廣西始終窮困。
可這樣一來,廣西又太窮了,還深處崇山峻嶺,地方官看不上廣西的“南蠻子”,往往喜歡橫征暴斂,又反而加劇了廣西的反清起義。
楊遇春之前打湘西苗民、廣東過山瑤,早就已經走慣了山路,所以率領本部兩千先鋒軍,十分輕松就過了云開山路。
楊遇春都還沒到廉州府,就讓親兵打出自己的楊字大旗,又同時亮出了漢字大纛,兩桿旗幟一起挺在軍陣最顯眼處。
“府臺大人,快看,是楊字大纛,是楊遇春楊總鎮!”
廉州府同知先是遠遠看到楊字旗號,還覺得有些疑惑,可緊接著又看到了旁邊的漢字旗,瞬間就反應了過來:“不好,那是漢字旗,楊遇春……楊遇春那殺神居然投了偽漢!府臺大人,這該如何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