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此,他們即便心中厭惡,那些個有錢人可卻又在羨慕他們的環境。
這就是特別矛盾的地方,也是他們特別不服氣的地方。
有個讀書更是直接就是說道:“曾經我對我們村里邊的大戶非常不服氣,覺得他們家里面就是靠著從我們手里面收那么高的佃租才能夠活下去。
所以我對他家的那小公子也是相當不服氣,覺得他這么一個手感眼底的人不可能在學識方面有我那么強。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跑過來跟我切磋學問,問我有些個不懂的地方。
我原以為我可以替他解讀,可當聽完了他對于那句經典的解讀之后,我才發現,我有多么的孤陋寡聞。
我不得不去低下頭去。
我非常厭惡他家,他除了在學習方面比我更好之外,他的品行惡劣,他在我們村里邊欺負弱小,欺凌寡婦,這些事情他做過很多的。
可偏偏這種人居然在學識方面要超過我,您說氣不氣人。
我品行高潔,不能說完全是個好人,但是我一不偷二不搶,我勤勤懇懇干活,我種地,我替別人抄書換取一點錢財補貼家用。
我覺得我做得足夠好,我覺得我對得起我讀書人的這個身份。
甚至從中原文化的角度來說,我算是個君子人物。
可是為什么我就要輸給那樣的人?
我后來才發現,他家里邊居然為他在省城請來了一位,曾經在南洋跟過中原書生學習的老先生來教他,一字一句地替他解讀圣賢道理。
您說,我如何能夠勝過他?
他有錢有閑還有人教,他怎么都比我強。”
說到這里那讀書人是滿心的不服氣呀。
可以看得出來,他因為村里面大戶的小兒子要比他的學問更強,這件事情有多么的耿耿于懷。
這不能怪他。
實在因為這太氣人了。
那大戶家的小兒子那樣的人品低劣。
可是因為有人親自教導,有人替他一字一句的解讀那些經典,就導致那個大戶家里的小兒子,學問要比他要高。
這是多么讓人絕望的現實。
這也讓很多讀書人意識到,讀書這件事情并不是靠勤奮,你就能夠一定要比別人強的。
別人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之下,已經請很多高人替他們解讀。
請很多有學問的人替他們講解,這就比你一個人在書齋里邊念書要強的多。
你不懂的地方你就是不懂,沒有人替你解惑,你永遠都不可能懂。
可是有個高人在你身邊的話,完全可以將你不懂的地方給你解釋的清清楚楚,讓你一通百通。
這就是讓那些個讀書人不得不去接受的無奈的現實問題。
從這也可以看得出來,在三弗齊這個地方缺的不僅僅只是一個高明的統治階層,缺的更是至上而下的,對百姓對普通人的關照的福利制度。
沒有這種制度,就如那書生所說,即便是有如此好的科舉制度又能如何呢?
最后便宜的還是那些有錢有閑的階層。
最后的結果雖然在時間上面要慢一點,但總之權力最后還是會集中在曾經的那些個貴族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