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金陵城的薄霧還未散盡,奉天殿外已站滿了等候上朝的文武百官。
朱標身著明黃太子常服,神色沉穩地踏入殿內,身后跟著手捧奏章的陳寒。
殿內頓時安靜下來,眾臣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落在那一疊厚厚的文書上。
“今日議兩事。”朱標開門見山,指尖輕叩御案,“其一,工部將代金券廢料統一回收,改作染布、造紙之用;其二,戶部試行新式數字記賬,與舊法并行。”話音剛落,殿內頓時一片嘩然。
“殿下!”戶部侍郎鄭清卓率先出列,胡須因激動而微顫,“新數字形如鬼畫符,孩童都能篡改!空印案殷鑒不遠,若小吏在‘三’上添一筆成‘五’,國庫虧空何以察覺?”
他抖開一卷賬冊,指著上面墨跡未干的阿拉伯數字,“此等兒戲,豈能用于國事!”
“鄭大人此言差矣。”陳寒不疾不徐地展開一卷《防偽數字寫法》,示意內侍傳給眾臣,“新數字筆畫連貫,添改必留破綻。譬如‘7’字加橫雖似‘9’,但若加蓋波紋火印——”他舉起一張代金券樣本,對著晨光展示,“篡改處會顯出裂紋。”
工部劉侍郎冷哼一聲:“花哨伎倆!祖制用漢字記賬千余年,何曾出過亂子?”
他身后幾名老臣紛紛附和,有人甚至引經據典:“《周禮》有云‘書同文’,豈能因蠻夷數字廢祖宗法度?”
殿角突然傳來清朗笑聲。
眾人回頭,只見朱允熥捧著算盤上前:“劉世叔,您家染坊上月用新式織機省下三百匹紗,賬冊卻寫‘叁佰’占去半頁紙。”他指尖撥動銅制算珠,“若用‘300’記之,核賬時辰能省大半——這可是您師爺親口所言。”
“你!”劉侍郎漲紅了臉。此時通政使徐璉出列:“臣核驗過浙江清丈田畝的試驗賬冊。新數字記分項細賬,核驗效率提升七成。”他展開一卷絹布,“這是用阿拉伯數字編號的田契,與漢字對照,一目了然。”
爭論愈烈之際,朱標輕咳一聲。殿內霎時寂靜,只聽他緩聲道:“孤提議兩法并行。錢糧、軍械等關鍵處仍用大寫數字防偽,工程算學則許用新數為輔。”
陳寒適時呈上蓋有工部大印的公文:“此例規定,擅改關鍵數字者以貪墨論處。”
老臣們面面相覷。忽然,兵部尚書王弼捋須道:“老臣倒想起一樁舊事——北疆衛所去年用‘壹貳叁’記箭矢損耗,結果書辦將‘貳’誤寫為‘叁’,多撥了三千支箭。”他意味深長地瞥向鄭清卓,“若當時用‘2’‘3’之別,豈會因字形相近生誤?”
鄭清卓語塞,卻見陳寒從袖中取出琉璃片:“諸公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