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一篇發表于《神經元》(nature)的觀點性論文里,來自丑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計算發現,
即使人類從出生到去世不斷的去學習,最終積累的“知識儲存”可能也只有區區4gb,
一個u盤就能裝下。
雖然在中科院腦神經科學的院士們對他的大腦很感興趣,
但顧然還是要解釋的,
他之所以記得,是因為他在前世和普雷韋德利教授有所交集,
而且在前世2014年的時候他恰好代表華夏參加了丑國agu秋季大會,
雖然會議上并沒有直接提出萬有引力常量的變化,但是在震磁研究問題上,他恰好和普雷韋德利教授進行過簡短的商討。
隱約聽他提起過,在2013年的時候對萬有引力常量進行過測量。
如果不是通過這次簡短的“邂逅”,他也不可能記得住這個名字。
在顧然的提示下,觀眾們很快就找到了相關數據。
0.363%
分毫不差。
試驗次數……99次。
緊接著,
無數彈幕中,一半驚嘆著顧神的超絕記憶力,
一半驚慌于萬有引力常量的變化。
雖然百分之零點三六三,似乎和百分之二相比起來,還有不小的差距。
但問題在于,這個誤差的確在近年來變化幅度越來越大了。
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清楚了萬有引力常量變化之后會帶來什么影響,
所以,這時候看著0.363%的誤差,心中別有一番滋味。
因為沒有人知道從0.363%距離到達2%還有多久,
但毫無疑問,
這個時間要比人類之前預測的世界末日要早的多。
在此之前,
人類預測地球會伴隨著太陽的熄滅而一同湮滅,
這個時間大概在五十億年左右。
但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這個時間是地球死亡的時間,
而不是人類消失的時間。
宇宙常量的稍許變化,對地球只是一次微小的調整。
或許地表坍縮之后,過了數十萬年,還有新的陸地會出現,
還有新的生物出現,
但對于人類而言,卻是滅頂之災。
所有人開始思考起了后續的問題,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人類該怎么做?”
隨著第一個觀眾問出這樣的問題,
無數彈幕也開始跟風詢問。
但顧然并沒有給出相應的回答,
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要通過電影來解答。
他只是給了一個含糊不清的答案:
“到了那一天,能夠拯救全人類的只有新的物理學體系。”
雖然電影的內容,他不能提前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