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若有所思看向茶幾上的照片:“個體具有生命特性的時候,意識會存在于個體之中,”
“當個體失去生命體征之后,意識會融入到他的社會關系人群的意識之中,成為他們意識的一部分。”
顧然聽著葉老給出的答案,心中充斥著不可思議:“這是您的猜測嗎?”
葉老微微點了點頭。
“但這個猜想,和你的集體意識共振,似乎相互印證,不是么?”
顧然沉默了下去,
集體意識共振的前提,是集體之下每一個個體的意識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干涉的,
這意味著集體中的每一個“我”都影響著集體中的每一個人,
而集體共振出的認知,也同時反過來作用于每一個“我”。
簡單來說,
當一個人出生之后,
父母、親人、朋友、老師、社會不斷塑造著這個人的認知和意識,
而在這個意識塑造的過程中,這個人的意識頻率也同時和父母、親人、朋友、老師、社會交織在了一起,
當他生龍活虎的時候,他的意識本身就是一首悠揚的音樂,
或許這首音樂有他的父母、朋友、老師、社會的影子,
但它始終是獨立存在的。
而當他的生命消逝之后,他這首音樂,便會成分解為無數伴奏,融入他的父母、親人、朋友、社會意識之中。
和父母干涉產生的頻率,歸于父母,
和親人干涉產生的頻率,歸于親人,
……
顧然思索著葉老的這個猜想,似乎在驟然間解開了一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猜想。
關于意識這個終極問題,在此刻有了些許答案。
之前在提出“意識”和“我”的時候,
因為無法弄清楚“意識”的本質,
以至于他始終無法十分清晰的告訴觀眾,到底什么是意識,什么是我,
該怎么塑造一個真正的我,
該怎么讓他的經歷從絕無僅有變成可以復刻。
但現在,他似乎有了準確的答案,
像洋蔥一樣撥開意識,
哪些是父母共振產生的,
哪些是親人朋友共振產生的,
哪些是社會干涉產生的……
當所有的剝離之后,
留在最后的,便是“我”。
許多人或許一輩子也不知道“我”的存在,也有的人或許一輩子也從來沒有塑造過真正的“我”。
人們一邊說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一邊又能從他的父母、家庭、親人、生活環境中,找到他性格和處事的原因。
而真正產生過“我”的人,能有幾何?
顧然還沉浸在葉老這個讓人茅塞頓開的猜想中,
但葉老便緊接著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