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知寒看著顧然在桌面上寫寫畫畫,眼中充滿了幾分意外。
這個對于“光速”的解釋,
真假有待實驗考證,但這個想法確實有些東西。
光速不變,從提出的那一刻起就伴隨著諸多疑問。
雖然經過了無數次質疑,
但光速不變論依舊像是一個定理一般,始終屹立不倒。
物理學家總是喜歡講道理的,
面對不講道理卻客觀存在的定律,
就像是擺放了一桌子滿漢全席,卻不給筷子,
雖然下手抓也不是不能吃,但實在不夠盡興。
他們是不愿意相信宇宙像是程序一樣被嚴格的設定好的,
他們也同樣不愿意相信,充斥著各種巧妙且精密的宇宙,只是一個偶然。
葉知寒道:“你的這個猜想,是真是假等隨后的驗證,但不得不說你說服我了。”
聽到葉老的肯定,顧然心中更是增添了幾分信心。
“其實解決了光速問題之后,關于物質,也就可以用同樣的邏輯推出來了。”
“和基本粒子的區別在于,物質的產生就像是堆積木的過程,”
“單位波從基態變成激發態之后,形成了基本粒子,”
“而末端形成基本粒子之后,為了趨于穩定,也就意味著這一束單位波的波頻、波長、相位需要固定下來,”
“而固定的方法很簡單,用自己的波頻去與其他基態單位波產生共振,然后不斷將其他單位波激發成和自己匹配的基本粒子,并進行配對,”
“這類似原子核捕獲電子的過程。”
“然后通過不斷重復這樣堆積木的過程,物質也就逐漸產生。”
這個過程理解起來并不復雜,
簡單來講,就像是一個編曲的過程。
第一個樂器演奏結束之后,
其他樂器不斷融入進去,
雖然每個樂器的音色各不相同,
但因為頻率和節奏的完美契合,
最終譜就出一個完美的交響樂。
這個猜想有趣的一點是,它很好的解釋了宇宙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出現了第一個光子、第一個電子、第一個中微子;
以及宇宙是如何從一個原子進化到一個行星、星系的。
站在現在已經勃勃生機的宇宙,我們可以說是第一個原子不斷捕獲宇宙中的其他原子,然后通過一系列的作用,最后形成宇宙塵埃、然后宇宙塵埃不斷凝聚其他塵埃,經過數億年的引力作用,最后形成了天體。
但如果站在源初宇宙。
宇宙塵埃并非與生俱來,那時候的宇宙或許一無所有,
所以顧然的單位波假設,或許更適合宇宙從0到1的演化過程。
在對物質和基本粒子上的解釋,顧然并沒有耗費太長時間。
如果將宇宙進行拆解,核心的兩件事,一個是物質,一個是運動。
在物質闡述完成之后,他便緊接著將思緒放在了運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