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實際上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只有區區幾百年,所以站在歷史長河中來看,這個時間微不足道。
以至于對于很多人而言,似乎用電困難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但一個很扎心的事實是,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報告中顯示,
全球仍舊有七億人無法獲取電力,約28億人要靠木柴、秸稈、糞便以及其他材料取暖和做飯,約四十億人平均用電量不足一千千瓦時。
這個數據看似很讓人不可思議,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而隨著全球局勢的緊張,人均用電量正在以一種夸張的速度急速下降。
如果這些電量均攤在每一個人身上,或許并不會帶來明顯的感知,
無非是冬天因為省電多冷了幾天,
或許是家里一些不需要的點燈需要及時的關閉,
可能是電費有了一些不太明顯的增長。
很難引起社會個體的注意。
但如果站在國家層面,這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在工業社會,用電量和國家發展強相關。
不管媒體在怎么粉飾太平,政客在怎么巧舌如簧,
如果發電量降低,就必然意味著投入到工業上的電力減少,相應的就是工業產值的降低和工業的萎縮。
這是一個幾乎無解的衰敗路徑。
或許保持著用電量的增長,并不代表著工業的持續強大,
但至少意味著這是一個良性的發展,
媒體可以宣揚個人英雄主義,
但國家則必須遵循集體主義。
在一個貧瘠的土地上,可能會出現一兩顆飽滿的麥穗,
但絕對種不出來豐收的莊稼。
而一個飽經灌溉肥沃濕潤的土地,或許會有一些被蟲蛀的秸稈,
但整片土地終究還是能豐收的。
所以,作為國家而言,如果把希望寄托于出現奇跡,那這個國家這輩子也是有了。
而電力能源,又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尤其是以高福利著稱的西方列強,他們本身不生產能源,只是能源的搬運工。
在電力背后,是石油和煤炭的進口。
按照樸素的經濟學理論來看,電力不足,那就大力購買煤炭,大力發電,大力發展工業,大力提升生產總值,大力賺取刀樂,再用刀樂大力購買煤炭石油,如此盤活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
看上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
但關鍵的問題在于,一個沒有實體作為支撐的高福利貨幣體系國家,就像是拿著高額退休金躺在床上的半身不遂患者。
在既定的貨幣體系之下,用自己的貨幣嘗試挖美元的墻腳,這是無論如何都碰不得的紅線。
而美元的墻腳,恰恰就是石油。
整個經濟學鏈條有些彎彎繞繞,但如果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西方的高福利,是丑國貨幣霸權的延伸。
丑國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企鵝,
他們的貨幣,就像是q幣,
西方要么高價購買丑國代理的昂貴石油,然后硬生生把貨幣體系買崩。
要么維持自己的貨幣體系,購買企鵝商城中的物品,而買什么,不是看自己想買什么,而是看自己能買什么,然后因為買不到需要的東西而逐漸崩潰。
這叫什么,一根筋兩頭堵了屬于是。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