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家不活了,我們也跟著不活了?”
衛筱振振有詞。
“跟在別人背后撿剩飯吃,一輩子都吃不上四菜一湯。”
眾人有些不明所以,小老板說的好像有點道理。
關鍵是人家剛才的語氣,像是小時候父母教育自己要走正道一樣,賊有說服力。
可仔細一琢磨雞湯的內容,好像不太對。
在全行業虛標的時代,甚至是產業監管方都鼓勵虛標的時代,衛筱另辟蹊徑。
不但不夸大續航里程,反而降低,真搞不懂。
陳晨仔細琢磨了一番,覺得洋娃娃似乎又成長了。
她這一手反向虛標,陳晨都沒想到。
電動車要動力有動力,要舒適性有舒適性。
別說自家的車子,哪怕是拉了大胯的友商,同價位的車子也能秒殺傳統燃油車。
這么炸裂的表現,為什么燃油車還有生存的空間?
因為焦慮!
電動車續航從早期的一二百,飆升到如今的七八百,已經翻了好幾倍。
但人們的焦慮緩解很有限。
擁有續航200的車子,人會在100公里的時候焦慮。
擁有續航800的車子,人會在600公里的時候焦慮。
除非電池的技術在上一個臺階,干到2000公里左右,把用車時長無限拉大,讓人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充電。
又或者超充技術全面普及,遍地都是充電站,兩分鐘充滿。
否則,用戶的焦慮會一直存在。
這不是技術上的問題。
這是心理學的問題。
當買到一輛標準工況900公里的車子,人們天然的有了預期。
越靠近這個預期,就越焦慮,這是人性使然。
車企并沒有能力替用戶管理預期,消除最后這一百公里的焦慮。
但!
車企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標準工況900公里,我偏標800,還不告訴用戶。
當有用戶沒能及時充電,電量耗盡之后,車子依然還能動,你猜他們會怎么想?
我這車電耗完了,還能跑!
哦吼!
那我不是放心大膽的跑了?
這樣可以緩解大部分用戶的焦慮。
至于剩下不能緩解的那部分,電車的續航拉到多大,都無法緩解。
其實這樣的操作,其他車企肯定也琢磨過。
提升實質續航的有效方法——降低紙面續航。
但沒有一家車企這么做。
因為他們舍不得。
好不容易費勁巴拉多研究出兩公里續航,他們恨不得寫二十公里,彰顯自家的優勢。
而衛筱能管中窺豹,從局部跳出來布局戰略,實屬不易。
這一招,高!
想到這兒,陳晨終于發言:“既然行業都虛標,我們也虛標,反向虛標,何嘗不是一種虛標呢?”
衛筱聞言有些不可思:“今天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什么?”
“你為什么不跟我抬杠。”
陳晨被逗樂了:“我為什么要跟你抬杠?我又不是etc。”
衛筱覺得不對勁,但又說不上哪里不對。
這場會處處都是反對派,只有陳晨站在自己背后。
瘆得慌。
不過,有了陳晨的發言,雙劍合璧天下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