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
小萬歷的疹疾徹底痊愈,常朝、日講、經筵等全部恢復如初。
三大閣老力薦的《算學復興疏》也已通過,小萬歷親自指定堯東商行發起此事。
朝廷將提供經驗豐富的老計吏參與其中,但不干預算學社的發展,意在看一看民間力量能將此事推進到何等程度。
因當下堯東商行分行已散落于北方各地州府。
只要沈念的父親與岳父向各個分行發起組建算學社的號召,外加朝廷的背后支持,此事很快就能發展起來,進而擴散全國。
本就是商行賬房先生的社員們在茶館、酒樓或某個私宅,很快就能圍聚在一起討論算學。
此舉,比籌建學院、招募生員的速度更快。
至于能發展到何種程度,就看堯東商行這個領頭羊的引領作用了。
張居正設想的是——
此事若能大成,日后商人或許可參與到更多民生建設中。
畢竟,一條鞭法之后,很多強制性勞役取消,地方州府人力有限,諸多民生事務都將外包,而商人比地方官更擅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當然,朝廷需要的是有家國大義的商人。
而非“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想盡一切辦法都要斂財的無良奸商。
……
三月初四,午后,文華殿內。
小萬歷翻閱著京師五府六部大小九卿科道官等京朝官呈遞的慶賀他身體痊愈的奏疏,不由得撇起嘴巴。
他期盼看到的。
是群臣都能在奏疏中稱他因疾而未曾視朝的一個月,朝堂諸事都受到了影響,而今他健康歸來,朝堂諸事將會很快恢復秩序。
然而,官員們在奏疏中表達的全都是“恭賀陛下龍體健康、神采如初”之類的客套話。
似乎在說:當下的朝堂政事有沒有小萬歷的參與,其實一個樣。
文武百官,還是將虛歲十七的他當作一個孩子。
這讓小萬歷心里非常不舒服。
他昨日參加常朝前,馮保還知說一番“大明不能一日無陛下”的話語,然官員們如今在內閣的指揮下,只知埋頭干事,連個奉承話都不會說。
小萬歷覺得自己非常沒有存在感。
就在這時。
馮保從外面快步走進殿中,手里捧著一封奏疏。
小萬歷興奮地問道:“同意否?”
“同意了!同意了!”馮保笑著說道,然后將奏疏呈遞到小萬歷面前。
今日上午,小萬歷命文書房宦官向內閣傳話。
他疹疾痊愈,全依兩宮太后與后宮皇后、嬪妃的關懷,依照慣例,小萬歷在病愈后應該向兩宮太后敬獻禮物,并對內廷照顧他的人進行賞賜。
于是,小萬歷便以內庫財物短缺為理由,稱想支取光祿寺十萬兩白銀使用,命內閣擬旨。
小萬歷打開奏疏,發現這道擬支取光祿寺十萬兩白銀的奏疏里還夾雜著一張張居正撰寫的票擬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