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侍講學士廳。
沈念望向手中書信,看到封皮上的文字時,不由得一愣。
上面寫著一行清秀小字:勸農桑厚風俗策,《萬歷民鑒》呈遞稿,南京國子監監生鄒聞東。
翰林院負責《萬歷民鑒》的組稿事宜,翰林院檢討趙用賢正是組稿人之一。
“勸農桑厚風俗策?”
沈念念著這個俗氣的名字便能猜到里面的內容。
無非就是規勸天下不稼不穡之民回歸農耕,全是一些平庸書生的迂腐之見,根本不可能刊載在《萬歷民鑒》上。
僅僅上個月,沈念見用到這個名字的稿件就不下十封。
“題目與內容無關!”趙用賢提醒道。
沈念打開信封,認真看起信紙上的內容,不多時,臉色就變得陰沉下來。
南京國子監監生鄒聞東在信中一共敘述了三件事。
件件觸目驚心!
其一,他稱應天府常平倉并無儲備糧,蘇州府、松江府兩府的常平倉可能沒有儲備糧,南京守備官所報的三府常平倉糧食被大水浸泡,損壞高達九成,大概率是為騙朝廷的賑災銀。
其二,他稱朝廷撥付的十萬兩賑災銀抵達南京當日,便有八萬兩銀被蘇杭織造太監孫隆挪用于織造之上,此乃南直隸巡案御史曹正麾下暗探查出的消息。
其三,南直隸巡案御史曹正身死當日,本計劃在松江府青浦縣縣城內撰寫彈劾奏本,并無出門打算,其落水而亡,有可能是被人暗殺。
鄒聞東所報三事,雖都無確切證據,但他篤定朝廷若查,就能查出真相。
這一刻。
沈念也終于明白他為何用投稿《萬歷民鑒》的幌子來匯稟此事了。
《萬歷民鑒》呈遞稿,經地方州府交付官驛,然后直接運往翰林院。
其中呈遞者皆需實名制。
監生呈遞文稿,無須地方州府和官驛核查,能直接呈遞到翰林院。
若他用其它方式匯稟此事,大概率傳不出應天府,而他也有可能因此殞命。
這一招,非常巧妙。
也幸虧是被趙用賢看到,若被某個想要巴結馮保的翰林官看到,那此事將會被繼續掩蓋,鄒聞東也將倒大霉。
沈念想了想,看向趙用賢。
“汝師兄,此事便交給我吧,你當作不知就是。”
“好!”趙用賢朝著沈念微微拱手,然后朝著外面走去。
他相信沈念會妥善處理此事。
沈念坐在桌前,認真思索一番后,當即抽出一張信紙,準備先向一名故人寫一封書信。
半個時辰后,沈念將信交給身邊書吏,令其速速交由驛遞,然后將鄒聞東的書信塞入袖中,朝內閣奔去。
他準備去找殷正茂。
找殷正茂的目的,不是要將此事匯稟給朝廷,令小萬歷和張居正來處置。
而是防止正在查賑災銀明細的殷正茂查到一些蛛絲馬跡后,便向上匯稟。
當下,僅憑這封信,證據不足,且容易打草驚蛇。
一旦驚動小萬歷,馮保必然知曉,依照他護犢子的個性,必然會動用手段掩蓋此事。
司禮監的手段遠比三法司的手段豐富,且他們效率甚高。
將騙詐、挪用賑災銀和暗殺御史之事利用手段做得滴水不漏,并不是難題。
并且,賑災銀是用在皇家織造之事上。
涉及皇家臉面,即使是張居正也有可能為了新政,為了避免內廷與外朝成仇,將此事化小處理。
唯有找到鐵證,才能將這些禍國殃民之人繩之以法。
此刻,沈念心中已有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