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上海、加拿大多倫多、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好萊塢等地,也都會作為取景地。
不過,相較之下,還是北影廠這邊為最核心區域。
只要這邊的工作搞定,電影也就可以順利開機拍攝了。
至于其他區域的場景搭建工作則并不復雜,主要是也沒什么繁瑣的場景,大多都會用特效、cg來進行呈現。
車子穩穩停在北影廠門口,呂睿推門下了車。
剛走到攝影棚門口,換氣扇吹出的帶著攝影棚特有的金屬與油漆混合的味道便撲面而來!
走進主攝影棚的瞬間,他的目光便被場地中央那幾臺龐然大物牢牢吸引。
數臺機甲穩穩佇立,銀灰與赤紅交織的金屬外殼在燈光下泛著冷硬光澤。
甚至就連關節處的液壓裝置、胸前的能量核心紋路都清晰可見。
包括機甲表面模擬實戰留下的劃痕,都刻畫得細致入微,仿佛下一秒就要啟動引擎,沖破棚頂!
呂睿緩步走近,眼睛一眨不眨。
他清楚記得,原版《環太平洋》中雖然提及人類共研發出了五代31臺機甲,覆蓋全球各環太平洋國家。
但其實,真正在影片中登場與怪獸正面作戰的,僅有寥寥幾臺。
美國的“危險流浪者”、俄羅斯的“切爾諾阿爾法”、中國的“暴風赤紅”、澳大利亞的“尤里卡突襲者”。
這其中,作為主角座駕的“危險流浪者”無疑是核心,承擔著最終拯救世界的關鍵戲份,幾乎是全片的絕對焦點。
不過這次,經過漢化后的《環太平洋》,呂睿早已打定主意要打破這種“美式英雄”的敘事慣性。
當前好萊塢拍出的科幻大片里,總少不了美國人扛著大旗拯救世界的劇情。
輪到其他國家時,要么戲份寥寥,要么早早淪為背景板。
既然是漢化改編,他絕不可能再塑造出“別國強大、中國陪襯”的劇情。
這一次,他要讓中國機甲站在舞臺中央,讓中國人來主導這場守護地球的戰役!
他想要讓觀眾在大銀幕上看到,當怪獸肆虐時,是中國機甲最先筑起防線。
當人類陷入絕境時,是中國駕駛員挺身而出!
這不僅是一部科幻片的創新,更是他作為創作者,想傳遞給觀眾的文化底氣。
例如原版的“危險流浪者”,他就給其直接改了個名,叫成了“長城守望者”。
此名取材于中國文化元素的代表之一“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本就有著“永不倒”和“守衛防御”的底色。
而現在,以其為名的“長城守望者機甲”,同樣也有著相同的寓意,守衛國家、守衛人類、守衛世界!
同時,從能量核心到作戰風格,也都深深烙印著中式元素。
至于“暴風赤紅”,呂睿倒是沒做太多改動。
機甲保留了原版“三臂”設計,只不過在細節處融入了更多的中式紋路。
同時,它不再是原版中匆匆退場的配角,而是此次對抗怪獸的主力之一。
“呂導,你怎么過來了?”
見呂睿過來,還在加班的中科院團隊負責人立刻迎了上來,跟他打了聲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