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來看看。”呂睿看著基本已經成型的機甲,追問道,“進展還順利嗎?”
“嗯,挺順利的,這幾臺機甲的外部結構已經正式完工了,只剩內部操控艙的細節還在進行細微調整……你要不要去看看?”
“行,那就去看看。”
呂睿點頭跟上。
負責人走在前面,便走便介紹道:“為了增強真實感,我們搭建了四層樓高的實體機甲駕駛艙場景。
該場景坐落在巨型液壓平衡儀上,可向各個方向擺動,還能通過機械裝置模擬駕駛機甲的阻尼感,從而讓演員的身體晃動與駕駛艙匹配……
機甲的細節方面,也做了很多延伸,比如長城守望者號肘部液壓桿的形變,都能精確的呈現出來……”
接下來一個多小時,呂睿穿梭在現場幾臺機甲中,觀察著每一個細節。
中科院過來的團隊是真的牛,設計出來的機甲幾乎完全符合他此前提出的要求。
甚至就連他沒想到的一些小細節,他們都對照著劇本,將其完善了出來。
回到地面時,呂睿難掩心中感慨!
他快步走向中科院團隊負責人,伸手緊緊握住對方的手,語氣里滿是動容:“實在是辛苦你們了,這幾臺機甲比我預期的要好太多了。”
負責人爽朗一笑:“這有什么辛苦的?能參與這么特別的項目,我們團隊都覺得新鮮又有勁。
說實話,建這些機甲也讓我們攢了不少經驗,就像大型機械關節的聯動設計、模擬實戰環境的材質測試。
這些經驗攢下來,以后在真人機器人領域,說不定咱們就能比老美快上一步!”
呂睿聽得心頭一暖。
很顯然,這群科研人員心里裝的,從來不是一時的項目得失,而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長遠打算。
他們明知現在做的很多測試、趟的很多路子,都只是在為后來者鋪路,卻依舊心甘情愿把彎路捋直、把難點攻克,就盼著后來人能踩著他們的成果再攀高峰。
這就是中國最純粹的科研團隊!
他們沒有太多花哨的想法,只要目標明確,哪怕是“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難事都敢接,更別提造幾臺機甲了。
你敢提出設想,他們就敢擼起袖子把藍圖變成現實。
就像偉人說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呂睿沒說太多客套話,反饋直接又實在:“后續研發和測試需要任何資金支持,隨時跟我提,咱們不缺這點錢,務必把細節做到位,別委屈了技術、虧了兄弟們!”
話音剛落,負責人眼里瞬間亮了起來。
對科研人來說,這種不打折扣的資金支持,無疑是最實在的認可和底氣!
“哈哈,行,那我可就不跟呂導你客氣了。”
待到晚上10點多,呂睿才從攝影棚離開。
但那群研究人員依舊沒走,一個個干勁十足!
他也勸不動,只能安排現場值班人員去買飯,同時發消息給財務,該給的加班費一分不能少。
也正是因為有這些人在,加上國內的團隊,還有國外來的專家團幫忙指點,《環太平洋》前期籌備才能順利進行。
預估9月份,電影就能順利進行拍攝狀態了。
不過在此之前,呂睿也閑不下來。
他得組織演員進行前期培訓,以便于在開機后能夠更快的進入到拍攝狀態,不耽誤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