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周浩然選的地方。
臺領導本來挑了三個地方,讓嚴宏來選。
嚴宏記者配合周浩然,讓他來挑。
一行人六七個,包了一個面包車。
嚴宏一路看過來,有些質問:“老弟,這邊感覺不靠譜呢?”
“挺好吧?”
周浩然沒看出來。
嚴宏道:“這一路過來,都沒什么廠房。”
“廠房什么的,那有點低端了吧?”周浩然不禁失笑,這個年代大家對商業的理解還都太淺薄了,“過幾年,所有的廠房都得遷到郊區去。”
嚴宏不理解,“那留下什么?”
周浩然道:“商業的核心是貿易。”
這邊的開發區位于海港的核心圈周圍,商業地位就比較高。
有許許多多的貿易公司。
所謂的貿易公司,就是曾經被嚴厲打擊的投機倒把,從事的都是低買高賣的生意。不事生產,只做渠道、物流、分發、經銷等業務。
這才是商業的核心環節。
國企廠房紛紛破產,除了種種的管理弊病、對生產關系的條理梳理混亂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貿易能力的缺失。
過去都是配給制,計劃模式。
生產出來的東西,國家統購統銷來分配。
國營廠只負責生產就行了。
后續的流程不需要操心。
現在市場化改革,國家不負責了,國營廠生產出來的商品,要自己負責銷售……這就太難了,根本賣不出去!
銷售遠比生產更難!
包括很多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也一樣,都是死在了銷售這個環節里,庫存積壓嚴重,卻始終都打不開銷售渠道。
周浩然現在就要借著《民生調查》民營經濟專題的第二期報道的資源優勢,把貿易渠道給收攏起來。
一回生,二回熟。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的行動就容易多了,連喬諾都不緊張了。
今天是第一次過來,不拍攝。
先了解情況、搜集資料。
拿到了資料,回去做全面的分析、研究之后,再過來展開全面的拍攝、錄制工作。
《新時代新征程里民營經濟的新發展》是一個很嚴肅的專題。
帶有著很強的政治色彩。
每半個月出一期。
每期的制作經費高達1萬元。
而《民生調查》正常的節目,每期的經費也就2000元-3000元。
要么說嚴宏很高興呢。
他是項目負責人,他掌握著節目經費的“分配權”。
這錢要怎么花,他說了算。
估計大半都會被他花在舞廳里。
下午走了一趟,非常順利。
周浩然通過開發區管委會的關系,拿到了這邊總計2192家民營企業的相關信息。
起飛!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