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然認可了東方朗的說法。
決定采納他說的“引蛇出洞”的策略。
不過,體制改革這事可不能亂來。
周浩然其實知道,文藝劇團想要真正的變好,小打小鬧小改肯定是不行的,最簡潔有效的一招,就是民資化。取消現行的為權力服務的模式,讓民資進場,為市場服務,很快就能賺大錢。
就跟現階段很多國企的改革一樣。
很多有開放思維的國營企業,為了促進企業的發展,都會讓出國有股給民間,或者以mbo收購的模式,把股份讓給管理層。
這么搞的阻力很大、風險很大。
可效果也好。
二三十年后,那些在市場中能夠呼風喚雨的有國資背景的大企業,基本都是這條路過來的,最知名的當然就是海爾、格力、聯想、創維、tcl、中興等幾家。
還有幾家不敢這么搞,或者沒批準,在市場化的競爭中難免就敗下陣來,比如九十年代如日中天的長虹、熊貓、巨龍、大唐、同方等幾家。
娃哈哈是前者,哪怕后來詬病頗多,但也成功了。健力寶是后者,在防止國資流失的保守策略下,連給大眾詬病的機會都沒有,早早就完蛋了。
文藝劇團的改革,其實也是一樣。
都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聘用制;第二步,股份制;第三步,讓權給民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相聲。
現階段相聲的半死不活,就是因為相聲劇團都是鐵碗飯的編制。
后來改了。
就成了曲藝界最有市場最能賺錢的行業。
又比如京劇。
一度改革的也挺好,也賺到錢了……可惜,京劇圈太猛了,比相聲圈可厲害多了。搞相聲,別人眼紅了,最多是反低俗,喊喊口號而已,影響不大。京劇可就不一樣了,背后有滔天大樹,一旦有人眼紅,能把整個市場砸死。
不過,這也跟民資進場搞京劇,創新的太過頭了有關。
創新才有市場,想要救活京劇,創新是應該的,可很多民間老板都太激進了,搞出來了比基尼京劇,或者死亡京劇……票房是有了,熱度是有了,卻嚴重挑戰了老一輩的藝術家和權貴愛好者。
就被一刀切的一棍子打死了。
就導致后來全國各大戲劇曲種都在市場化改革下欣欣向榮的變好,國粹劇種卻始終不見起色。
周浩然要推進文藝劇團的改革,可不能大刀闊斧。
別說引進民資了,股份化都不可能。
能在編制體系外,把聘用制給真正的落實下來,就算很好了。
先去跟善文棟通個氣。
“聘用制?這不是七八年前就在推動的嘛!”
善文棟還真怕他初生牛犢不怕虎,見他穩重,也是松了口氣。
周浩然道:“聘用制是推動了,可文藝劇團有特殊性。文藝劇團的聘用制,跟大學、電視臺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的聘用制,要有所區分。”
“哦?”
善文棟還真不怎么關心這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