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就不一樣了。
麥冬微甜,百合粉糯,也沒什么特別的。
但梨子就不一樣了。
梨肉已經徹底熬化,融于粥中,甜絲絲滲入米粒,貢獻其清冽如泉的甜潤,完美中和了豬雜的溫補。
讓每一口粥都仿佛帶著秋日雨后的爽然之氣。
一碗粥下肚,一股通透的涼意自咽喉緩緩滑落,滋潤著每一寸焦渴。
這個最適合現在喝。
撫慰熬夜后燥熱不寧的身心。
喝第二碗粥的時候。
隋娃回來了。
手里端著兩個盤子。
一盤拍黃瓜、涼拌土豆絲、拌木耳拼的涼菜。
另一盤則是酥酥脆脆的小鍋盔。
天漢本地的鍋盔是那種又硬又大的死面餅,一張跟鍋蓋似的那么大,五斤多重。
陜省八大怪,鍋盔像鍋蓋,說的就是這東西。
老一輩還喜歡,年輕人都不愛吃這東西,廢牙。
隋娃拿來的這份不一樣,是波波小小的,烤的酥酥脆脆,表面撒著花椒和芝麻,還給切成小塊,一口一個。
涼菜還好說,配粥的嘛。
鍋盔是干嘛的?
只見其他人一起伸手,各拿起一塊鍋盔,然后直接伸進了粥碗里。
用鍋盔代替勺子,舀起一勺粥,連勺一起嚼了。
這是什么吃法?
駱一航有樣學樣,也拿一塊鍋盔舀起一勺,一起送進口中。
鍋盔并不會立刻變得軟爛,但表面卻會吸滿滾燙鮮美的粥水,還沾著些許米粒和一塊豬雜。
一口咬下,只有外表薄薄一層軟軟的,內里仍保持著酥脆。
這半酥半軟,又伴著米粥和豬雜,咀嚼之下,極致的對比帶來了無上的滿足:粥的綿滑、豬雜的鮮嫩、鍋盔的香脆,以及最后一絲未被粥汁浸透的干酥口感,層層迭迭,新奇又有趣。
鍋盔的脆感和粥的綿滑互補,花椒粉的微麻還能提鮮。
再來一口酸溜溜的拌漿水菜,酸辣咸脆還解膩,還不會蓋過豬雜粥的鮮活。
攢勁。
“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吃法啊?豬雜粥不是廣東的么?改良過了?啥時候有的,還真不賴。”
兩碗粥,兩塊鍋盔下肚。
駱一航暫緩了速度。
吃宵夜嘛,沒必要那么著急。
隨著駱一航一連串問題,強娃也放下粥碗,神秘兮兮介紹道:“大林師傅和小林師傅一塊弄的。”
“大林師傅?”駱一航回想了一下。
小林師傅是林昌賢,做碌鵝那位,還一塊研究了中國美味蘑菇。
大林師傅……
想起來了,“林壤明?做藥膳那位?”
“對咯。”強娃高聲應和道,“上個月時候,兩位林師傅來天漢拍尋味第二季,在極味樓露了一手,做了份豬雜粥。對了,尋味里就有一期拍的就是今天這豬雜粥……”
隨著強娃的講述。駱一航終于明白了過往。
上一次錄制《新味》的時候,廣東十大名廚之一的林壤明露了一手天麻豬肚湯。
當時林昌賢邀請林壤明拍攝《尋味》的第二季,就以藥膳為主題。
林壤明久病成醫,自己研究食補,很有心得。
卻因為林壤明又病了一場,一直沒有成行。
拖了快兩年,林壤明終于養好了病,于上個月開始了拍攝。
這次團隊更加壯大,有兩位林師傅,還有徐、王兩位,一共四位頂級大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