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張岱起了一個大早,在家吃過早飯后,便又讓丁青收拾筆墨文具,而他則入辭祖父母。
“兒郎才學已具,區區府試手到擒來!”
張說久在家中,消息閉塞,并不知河南府的解試已經舉行,只道是張岱今天便去參加考試,便笑語說道。
張岱也沒有多做解釋,拜別祖父母后便出了門,帶著安孝臣和丁青一路北行,自新中橋過了河之后便往尚書都省所在的紫薇城東城而去。
上一次他入選岐王挽郎,便也是到都堂受命,這一次倒也熟門熟路。
都堂外早有人在等候,一個三十出頭的中年官員主動入前介紹道:“某名裴敦復,今任京兆府功曹參軍,送解入都,受玉真長公主教、借都省別堂權試張郎,現需入告吏部席員外此事,未知張郎當下是否可行?”
諸州府事通常是由功曹或者司功參軍主持,他們自然也就擔任了送解官,將取解士子的名單送到尚書都省,等待各方士子入都報名簽到。
聽到還得到吏部去備案一下,張岱便微微皺眉,但一想到玉真公主和裴敦復想必都不知他之前被吏部任官的事情,肯額外給他一個機會已經很不錯了,自然不能奢望他們再給自己做更多法外的關照,于是便點了點頭。
吏部也是尚書省六部當中職權最大、事務最忙的部門,尤其銓選將近,因此署中更加的繁忙,張岱倒是沒有見到與他結怨的韋堅。
裴敦復帶著張岱去見的是另一名吏部員外郎席豫,席豫身為吏部官員,當然也知之前的事情,而在聽說張岱準備參加科舉、并且京兆府送解官還要親自給他加試一場的時候,席豫也忍不住多看了張岱兩眼。
不過他也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就堂記錄下此事,并在吏部南曹分給他們一處別堂用于考試,同時安排了兩名吏員陪同監考。
“今日因是加試,所考便不依京兆府試舊題,須得另擬新題。”
來到別堂坐定下來,裴敦復先讓自己帶來的京兆府吏翻查張岱所攜帶的《切韻》等工具書有無夾帶、注解,同時又對張岱說道。
張岱聞言后連忙點頭應是,他當然不奢望自己做早已經流傳出來的京兆府舊題,能被加試補考一場,他已經很慶幸了。
雖然是一場加試,但裴敦復加上兩名京兆府吏、兩名吏部屬官,足足五個人監考張岱一人,監考之嚴格遠遠超出了一般府試的水平。
須知唐代就連省試對考生人身和交流的限制都不多,以至于出現了溫八叉這種將科舉做游戲的極品,仗著才情放浪形骸,結果自己屢試不第。
當張岱感嘆監考嚴格的時候,當考題被發下來時卻有些傻了眼。倒不是因為太難,而是他都見過、甚至做過。雜文兩題,一是《湘靈鼓瑟詩》,二是以“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八字為韻作《尺蠖賦》。
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詩,稱為試帖詩、或者賦得體,通常引用一個典故、或者前人詩作中的一句,又或者干脆以事物為題,并且限定韻腳。
比如張岱今天所考的這個《湘靈鼓瑟》題,便出自《楚辭》“使湘靈鼓瑟兮”。
這個考題本來是盛唐天寶年間的一個試題,因為存世的同題詩作比較豐富、便于對比,所以在后世講述唐代科舉的學術著作中也常被引用。
而且其中還涌現出了一篇號稱“通篇大雅、如有神助”的名詩,即“大歷十才子”之一錢起所作《省試湘靈鼓瑟》,被推為唐人省試詩排頭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