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真公主身處方外卻又熱衷紅塵,那出塵又入世的姿態大大滿足了士大夫們的審美趣味和想象力,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既純且欲的天花板,張岱投其門下而拔得頭籌,便是一樁士林雅事。
當張岱再來到安國觀外時,這里等候拜見的訪客有增無減,當見張岱行來時,這些人又紛紛念誦起他昨日解試所作的詩賦:“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張岱擺手回應著眾人的吟詠,然后順暢無阻的進入了安國觀中,這一次倒不需要再拿出云陽縣主的書信,直接就被引到了精思殿中。
還沒走入道殿中,張岱便聽到撫琴聲從中傳來,登殿一瞧便見一個年近而立、豐神俊朗的年輕人坐在殿中撫琴自唱:“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唐人推崇詩歌聲律,尤其是在兩京之間每有佳作面世,都會快速的流傳開來。這一首《湘靈鼓瑟》昨日新作,今天張岱走到哪里便都能聽到,甚至在道殿中還譜成了聲辭,那曲調凄婉美妙、引人遐想。
張岱不便入內打擾,便站在殿門前等待殿中人一曲彈唱完畢,然后才又舉步入內。
坐在殿中的玉真公主正鼓掌為那撫琴彈唱之人喝彩,抬眼見到張岱走來,便笑語道:“張郎妙筆感人,新詩更勝前作,使湘靈有靈、今人魂牽!”
“若非仙媛相助,小子猶自愁困戶內,更難有閑情復為湘靈作歌。今日復至,正為致謝!”
張岱一邊向殿內走去,一邊躬身向玉真公主作揖道,同時視線還忍不住打量那撫琴之人,而那撫琴人這會兒也從席中站起,正自打量著張岱。
“這一位王十三,亦前代才子,聞張郎新作心甚歡喜,邀之于此協律唱之,這曲律可得張郎心意?”
玉真公主瞧殿中兩人互相打量,便微笑著介紹道。
“足下莫非王摩詰、王學士?”
張岱腦海中靈光一閃,連忙向對方作揖問道。
這年輕人正是王維,聽到張岱一語道出他的名字,不由得也面露笑容,同樣作揖還禮道:“舊日不堪,去國經年,不意都下新出才士仍知我名。張郎雖年少,才情已高揚,試場作此佳篇,令某羞煞前作。今日相見,當真形神俱佳,令人心悅!”
“學士才名早達,后來者踵跡而已。喜得謬贊,幸甚幸甚!”
不同于自己這個掛比,人家王維是真的大手子,張岱之前還盤算著什么時候能見上一面,沒想到今天就在玉真公主家里見到了,而且看樣子王維對自己印象還不錯。
這倒也正常,《湘靈鼓瑟》真正的作者錢起同樣也是半官半隱,在擔任藍田尉時還跟王維做鄰居,彼此也是志趣相投,并有互相唱酬之作。
所以說在唐代搞文抄也得有個大心臟,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遇到詩人的好友,更甚至詩人本人!不是張岱這種隨時能把臉揣兜的人,也是不怎么好搞。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