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中堂西側墻壁多開大窗,席坐堂中向西覽望,洛陽西苑亭臺殿宇、花樹綠水的美景都可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
賓客們追隨宇文融一起入宅然后各自落座,很快便有仆人進奉酒食,于是眾人便開始邊吃邊聊。
堂中這些賓客多數都是即將跟隨宇文融一起出都賑災的使員判官,張岱聽著李憕介紹他們各自身份,基本也都是宇文融這些年陸續提拔起來的親信門生。
盡管他們在朝職位或許并不高,往往只是七八品的卑職,但是離朝之后卻往往事權甚大。
比如其中一個名叫宋詢的官員,在朝僅僅只擔任從八品的大理評事,但前后出使擔任勸農判官,卻能通判數州之事,所過州縣刺史長吏皆班列相迎!
這樣的人還不是特例,在場一二十人包括李憕在內,他們都各領使職,以五六品的官銜對三四品的大州刺史佐貳們都隨意指使。
這些人的升遷考核也都不必經吏部,誰的才能更高、政績更出色,都由宇文融進行評判,官階的升降也皆由宇文融所決定。
所以當他們開始議論朝情事務時,張岱便聽到他們都用詞很大膽,直接抨議宰相公卿。諸如新晉宰相李元纮之類,無非具位庸臣而已。講到對天下的治理,尤其是河南河北的賑災,終究還是需要仰仗他們這些使職。
老實說張岱對這樣的人事氛圍并不反感,他也不太喜歡那種比較繁瑣古板的機關官僚行事作風,如果這個人事體系是以他為中心所構建起來,那可就更加美妙了。
只看這些人在踩貶宰相的時候還不忘見縫插針的恭維宇文融,張岱就能想象到黨羽眾多的宇文融心里得有多美。他也越發堅定自己要搞新和聯勝的打算,要想在朝中按部就班的升遷,那可費老鼻子勁了!
“張郎對當下的賑災事宜也頗有設想,不如讓他試言一二,請宇文中丞和在場諸位加以斧正?”
等到話題講到賑災事情上來,待在場幾人陸續發言之后,趁著一個間隙李憕便連忙開口說道,給張岱爭取一個發表意見的機會。
“張六郎日前進獻河南府周良書,雖是亡人遺計,但能識此計策宏大益治,確也非凡。今于事又有所計,我的確想聽一聽燕公莊美家教。”
宇文融聞言后又笑語說道,他之前是因為李林甫的去職而不忿被張岱打亂努力多年才形成的御史臺布局,但今時過境遷,張說已經不再是他的主要對手,所以對張岱也就不再那么排斥。
而且他已經通過其他渠道對張岱的想法有了一個粗略了解,對此也比較欣賞,所以才同意李憕將人引來。他固然有攬權弄事的一面,但也務實豁達,并不排斥兼聽有建設性的建議。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