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深似海,志比華山。”
圣人提筆在已經完成的畫作上題寫下這八個字,然后便又招手對張岱笑語道:“張岱來觀這畫作如何?”
張岱聞言后便向前趨行幾步,止步于陛階前,等著兩名宦者將畫卷舉起、把畫面垂下,便凝神細瞧起來。
小李將軍畫技秉承其父,將金璧輝煌的殿堂描繪的更加富麗堂皇,張岱眼下正身處這殿堂中,卻仍然感覺畫面中的殿堂更加的貴氣逼人。這就是藝術的魅力,脫胎于現實但卻又超越現實。
至于藝術成就更高的吳道子,所描繪的張岱更是英氣勃勃、傳神得很,將張岱那奮勇勃然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情懷,還有俊美無儔的相貌,全都描繪的惟妙惟肖!
只不過讓張岱有點不滿的是,他的形象固然英氣逼人,一身綠袍還是不夠威風。且吳道子將其體態描繪的比較豐美,乍一看去仿佛大腹便便,但實際上如今還未年滿二十歲的張岱屬于高挺偏瘦的體態。
畫面中除了張岱自己之外,并沒有別的人物形象。至于他所對話的對象,則被吳道子用一個懸于畫面上方的太陽所代替,細望之下那太陽中間還有用陰線描繪的人影,儼然正是當今圣人的體態輪廓。
看到這一幕,張岱也不由得暗嘆果然藝術家也不能保持人格的獨立,還是要屈從于供養人,這吳道子簡直比自己還會拍馬屁!
總得來說,這一幅當世兩大最富盛名的畫家聯手所畫的畫卷確是非常的美觀。
張岱對于美術作品欠缺足夠的鑒賞水平,倒是不能品味出他們各自技法的巧妙,只是覺得這畫面和諧又美好,看得自己周身毛孔都洋溢著舒服愜意的感覺。
包括皇帝那八分書題字也很是端莊渾厚,只是這字義有點庸俗套路了。張岱記得他分明說了不少更加精妙有力的警句,可皇帝卻只是挑出這八個字來,并不能很好的將意境傳達出來。
這一點不滿,他當然不敢宣之于口,因此在將這畫卷欣賞一番后,連忙又躬身作拜道:“臣一時情之所至、傾吐肺腑,不意竟得圣人如此莊重獎賞,受寵若驚,惶恐惶恐!
兩位丹青名家妙筆傳神,圣人立筆垂訓更如醍醐灌頂,歸后定將此卷珍重收藏,既要將此銘刻心扉,終生恪守不悖,更要延傳于后世,永為家法!”
“哈哈,此圖卷可不是為了賞賜你。張岱本已有此覺悟,自可將此風格傳揚于親友近人。這一幅丹青圖卷卻是要公示于眾,感召時人!”
圣人聽到這話后,卻微笑說道,轉又指著那圖卷吩咐道:“將此圖卷張懸于翰林院廳壁之上,使出入侍臣皆能仰望賞析。”
這就有點過了吧?
雖然說拍皇帝馬匹是臣子的本分,就連清直如宋璟都不能免俗,可你這么把我懸掛示眾,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尷尬啊!
張岱這么想倒還真不是得了便宜賣乖,翰林院算是當下興慶宮臣員出入一個集散地,就跟景區游客中心似的,他這幅畫像要掛在了翰林院里,難免會被出出入入的臣子都看到。
雖然說這也體現出了皇帝對他的寵信,但也無疑是將他擺在了群眾注視之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若他有什么言行失謹、行差踏錯,必然也會被時流大加抨議。